正文 第24章 溫柔讓歲月沉澱(2)(3 / 3)

林洙在成為程應銓的第一任妻子、梁思成的第二任妻子之前,是一個初來北京求學的女學生。當時,林洙想進清華的先修班,時逢解放前夕,當年的先修班並沒有照常舉辦。她帶著父親的介紹信去找福州同鄉林徽因,希望得到林徽因的幫助。

她的英文較差,林徽因決定每周二、五下午輔導她的功課。當時林徽因的肺結核已經到了晚期,體力難支,卻依舊時斷時續地為她補習。

解放後不久,林洙收到父親的來信,催促著她準備與程應銓完婚,並得到林徽因個人的資助。這一次,林徽因說了善意的謊言,她假借營造學社的名義,讓林洙可以安心地將錢收下。

對別人的善意,並不一定就局限於直截了當地給予。多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思考問題,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結論自然也可能大不相同。

林徽因的善良,在於她懂得用心去體諒別人,將一番好意完美地交到他人手中,如春雨潤物無聲。這與她平日裏的伶牙俐齒不同,卻一樣體現著她的魅力。

其實林徽因並不是她本來的名字,她的本名原為林徽音,出自《詩經·大雅·思齊》中"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

她將名字改為"林徽因"是30年代初期的事情,據曾采訪過林徽因堂弟林宣的陳學勇介紹:林徽因曾因名字容易與當時另一男作家林微音混淆而考慮改名。

林徽因說:"我不怕人家把我的作品誤為林微音,隻怕日後把他的作品錯當成我的。"

也許帶著小小的驕傲自負,卻著實也是考慮到名字太容易混淆,給男作家林微音造成不便,才決定將名字改為"林徽因",以示不同。

在梁家夫婦的聚會上,星期六是大家最為期待的,高潮是中午在飯店裏的聚餐,差不多每次林徽因都給大家講上一段開心的故事,而故事的主角往往是她自己。

林家的仆人陳媽,有一天驚慌地跑來報告說,在梁家西邊的緊鄰,房頂上裂開了一個大縫,因為在那居住的房客窮得修不起屋頂,托林徽因向房東去求情,讓房東出錢修房,林徽因馬上去找房東,得知房客住的三間居屋每月隻付50個銅板的房租,而且房客的祖上從乾隆年間就租用這處房子,已經200多年了,每月的房租是固定的,始終沒有漲過,因此房東也沒有能力出錢維修這座房子,事情的終結是林徽因給房東捐了一筆修理房頂費用才算了事。

她能理解貧困的房客有自身的難處,那年久失修的房子,總得有人去修葺;而房東也不是尖酸小氣的人,確實是沒有能力來承擔整修房子的費用。

原本這與林徽因並沒有什麼關係,她大可不必勞心勞力。隻不過,既然知道別人正遇到麻煩,她自然不能袖手旁觀,自己有能力解決的問題,她是樂意效勞的。

人們用風華絕代、氣度超群、思維敏捷、如花美眷、人豔如花等詞語來形容她的聰慧和美貌,其實,除了滿腹詩書和姣好的容顏之外,她還擁有時刻為他人著想的善良。

漂亮容貌敵不過時間,可一顆柔軟善良的心,卻曆久彌新,恒久存在。

活在這個世上,難免會有需要幫助的時候。孤立無援的失落,相信每個人都曾或多或少地感受過。隻有真的感受過手足無措,才會明白一臂之力,甚至是舉手之勞,對於需要幫助的人來說有多麼寶貴。

俗話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似乎為自私自利找到了申辯的理由。然而,損人利己的人,遲早會被自己的貪婪所害,周遭的人早晚會看清他可憎的麵目。總有一天,他會自食其果,嚐盡孤家寡人的滋味。

試著去關心別人吧,用別人能夠接受的最好方式,換個角度,以他人的立場去想一想。不要吝惜自己的善良,做一個讓他人覺得溫暖的女人吧,如那晴天的向日葵,留給別人暖心的微笑。

母愛是永不褪色的風景

十月懷胎,一朝分娩,是每個女人擔負著的偉大使命。一個生命孕育著另一個生命,承受著孕期的漫長痛苦,以及最後那撕裂的陣痛,才最終成為一個母親。

當她成為母親的那一刻起,人生更繁重,但也更多姿多彩的經曆也隨之拉開帷幕。每個孩子,都是母親嘔心瀝血的作品,那是承載著深深母愛的一生。

能生兒育女,是女人的福氣。

林徽因育有兩個孩子,一個是女兒梁再冰,另一個是兒子梁從誡,她給予這兩個孩子深切的愛與厚望。

1929年,第一個孩子梁再冰在遼寧沈陽出生,她的爺爺梁啟超先生在這一年的年初剛剛去世。梁啟超在天津的書房叫作"飲冰室",稱自己為"飲冰室主人",林徽因與梁思成為了懷念父親,為女兒起名梁再冰,以寄托對父親的眷戀與不舍。

1932年,第二個孩子梁從誡在北京出生,他的名字也頗有深意。當時正值梁思成在研究中國古代一本建築規範式樣的經典之作《營造法式》,作者是宋朝的李誡,這本書可謂是建築學的開山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