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未等她說完,劉敦楨擊掌讚歎:"精彩!精彩!北魏造像藝術的後期變革,算讓你講活了,因為有對雲岡石窟的研究,你才有這樣精辟的見解,這次考察回去,你一定要好好寫篇論文。"
如果將家庭比作一個小世界,那麼工作,就是一個大世界。安穩無憂的小世界給了女人成為賢妻良母的機會,而五彩繽紛的大世界,則給了女人工作的激情,為她的人生注入了鮮活的生命力。
她一直在路上,在奔波,在工作,在創造。
智慧的光在不停地閃現,精妙絕倫的思維力也在編織著非凡的人生。
她用自己的學識和眼界,透過冥頑不化的石頭,看出充滿生機的建築意,領悟到建築無聲勝有聲的真諦,她在荒野中親近著每一塊石頭,感受著千百年前的滄桑巨變。
正如同在考察的過程中,她感悟到了殘缺或完整,寬博或窄狹的美一樣,她也在工作中達到了另一種完美。這種完美,來源於對工作的熱愛,對建築的熱愛,即使風餐露宿、風吹日曬,也甘之如飴。
工作帶來的成就感和滿足感,是一個女人不可或缺的精神體驗。
翩翩起舞的女人,是美麗的,惹得人願意張開胸懷去包容她、保護她。專心於工作的女人,也是美麗的,惹得人願意與她攜手並肩,走向未來。
工作之餘,不妨照照鏡子,好好欣賞一下工作中的自己。那雙陷入沉思的眸子,有多麼動人,你一定沒有想到。
小女人的狡黠與幽默,大女人的沉穩與幹練,在工作中盡顯無疑。攜著這份對工作的熱愛,用心靈去補充,去領悟,在下一站,遇見更美麗的自己。屆時,你會感歎歲月的從容,人生的內斂。
因為工作,你會又多了一張迷人的麵孔。
奮鬥,是對自己的忠誠
每個女人,在成為妻子、母親之前,她是屬於自己的,是獨立的社會人。她的存在不該被家庭束縛,不該被柴米油鹽牽絆,女人應為自己而活,為自己在這個世界爭得一席之地。
奮鬥,不是為了在弱肉強食、優勝劣汰的大世界拚個你死我活,鬥個頭破血流,而是盡自己所能,在有去無回的光陰裏,奮鬥出值得眷戀的過往。
女人這一生,無非是用自己的全部去賭未來,最後將人生的好壞看開。唯有不斷地奮鬥,才能站在人生的製高點上,增加生命的廣度與高度。
多少女人在生育之後,放棄了原本喜歡的工作,在家做起了全職太太,每一天都在重複昨天的生活,慢慢地,她忘記了為理想打拚的滋味。
同樣是女人,同樣是母親,林徽因在生下兒子梁從誡後,身體稍微好轉,便力爭要與梁思成同行外出考察。
在別人安享生活的五六年裏,林徽因的奮鬥之路卻一直沒有停歇。她一步一個腳印地走遍了六七個省份,為了獲得更多的第一手資料,即使長途跋涉也在所不辭。
據記載,她曾到過"西北地區距甘肅不遠的耀縣,東南到了臨近福建的宣平。北京八大處,山西大同的華嚴寺、善化寺及雲岡石窟,太原、文水、汾陽、孝義、介休、靈石、霍縣、趙縣的四十多座寺廟殿閣,河北的正定隆興寺,蘇州的三清殿、雲岩寺塔,杭州的六和塔,金華的天寧寺,宣平的延福寺,開封的繁塔、鐵塔、龍亭,山東有十一個縣,包括曆城神通寺和泰安岱廟,以及西安的舊布政司署,陝西的藥王廟"。
旅途漫長且艱辛,她卻從未叫過苦、喊過累,為了心中的理想,一切辛勞都是值得的。
梁思成在《清式營造則例》的序言中特別說明:"內子林徽音在本書上為我分擔的工作,除"緒論"外,自開始至脫稿以後數次的增修刪改,在照片之攝製及選擇,圖版之分配上,我實指不出彼此分工區域,最後更精心校讀增削。所以至少說她便是這書一半的著者才對。"
這是身為丈夫,也是作為同事的梁思成,對林徽因所有付出的肯定。
卞之琳也曾慨言:"她天生是詩人氣質、酷愛戲劇,也專學過舞台設計,卻是她的丈夫建築學和中國建築史名家梁思成的同行,表麵上不過主要是後者的得力協作者,實際卻是他靈感的源泉。"
考察途中,最為輝煌的一次當屬他們在北方的最後一次考察,即五台山木結構佛光寺的發現。
1937年的初夏,林徽因、梁思成與學社同仁一道向五台山進發。山路崎嶇難行,唯一的交通工具是馱騾,在狹窄的小路上,隻好小心翼翼地慢慢向前走。直到後來,一向吃苦耐勞的騾子也不肯繼續前行時,大家隻得牽著它們徒步前行。
就這樣步履蹣跚、走走停停了兩天後,竟在黃昏中望見了宛若唐朝風格的殿宇。前一刻還精疲力竭的他們,頓時來了精神,拖著疲憊的身體急忙走近求證。
林徽因不顧危險,大著膽子爬上高懸的大殿脊檁尋找可能的文字依據,以確認建造的年代。
"上麵一片漆黑,打亮手電,隻見檁條蓋滿了千百隻蝙蝠,竟祛之不散。不意間照相時鎂光燈閃亮驚飛了蝙蝠,沒想到底下還擠滿了密密麻麻的臭蟲",可見條件是多麼的艱辛。
就這樣不停地爬上爬下,不斷地搜索,林徽因終於在兩丈高的大梁底部看到了隱約的一行字:"女弟子寧公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