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躺在事業裏發酵(1)(3 / 3)

一群誌同道合的老同學,白手創建了營造學社,從事古代建築實例的調查、研究和測繪,以及文獻資料搜集、整理和研究的工作,朱啟鈐任社長,梁思成、劉敦楨分別擔任法式、文獻組的主任,林徽因沒有任何頭銜,卻是一員大將。

在工作上的自主權,給女人創造出了適合自己的舞台,她默默地耕耘著那一畝三分地,勞累,卻也會收獲,自己打拚所獲得的成就感,不是其他人隨便可以給予的。

或輕鬆或緊張的工作節奏,令女人舞動出自己的步調,冷暖自知、鄭重自持。是優雅高貴的天鵝,是辛勤樸實的蜜蜂,是萬物靈長中名為"女人"的動物。

在香山通八大處馬路的西邊,附近有一座袖珍般的寺院,名為法海寺。寺院建在山坡之上,寺門卻在一裏多遠的山坡下麵,來往的行人,很容易忽視這座隱藏在山穀碎石堆裏的小建築。

它不會叫住偶然經過的路人,不會邀請客人去它那裏做客,隻能默默地等待有緣人來靠近它,了解它的故事。

據記載,這座寺院建於明正統四年,為禦用太監李童集資興建。曆經多次修繕,仍然具有明代早期的建築特點。

有一雙慧眼的林徽因,在意料之外發現了這三座小龕,雖算不上是真正的建築遺物,卻與建築息息相關,濃濃的"建築意"仿若一幅畫,一首詩,它靜靜地佇立在曆史的一角,不問世俗,沐浴著雨露。

林徽因拿出畫板,仔細觀察後,開始動筆畫起了素描,完成後,將那件藍色上衣隨意地披在肩上,讓梁思成為她拍照留念。相機一閃,那俏皮的微笑便被永久地記錄了下來。

歲月會老去,容顏會更改,曆史卻會一直銘記這位卓越的建築學家的風采。她為中國的建築事業做出了非凡的貢獻,在某些方麵奠定了未來的研究基調,也是在這奉獻著青春的同時,珍貴的勞動成果體現著她的價值,展現著她由內而外的美。

美麗有多重定義,廣義的、狹義的。全神貫注於工作的女人,有著強大的氣場,與柔弱扯不上半點關係,這樣的女人,誰還會舍得將她困在家中,隻做一個普普通通的家庭主婦呢?

放她飛翔,她可以有更廣闊的天空自由翱翔,可以活出更為充實灑脫的自我。

1936年的初夏,天氣還沒開始燥人,林徽因與梁思成、劉敦楨、陳明達、趙正之5人組成考察隊,準備對龍門石窟進行一次全麵細致的考察。5個人分工明確,劉敦楨負責洞窟編號及記錄建築特征,林徽因考察佛像雕飾,梁思成、陳明達負責攝影,趙正之抄銘刻年代。

攀援的石徑崎嶇坎坷,又布滿濕滑的青苔,每走一步都要萬分小心,以免不小心摔了跟頭。短短的山路,步履維艱,剛剛爬到一半,5個成年人就已經是大汗淋漓,精疲力竭了。

既然選擇來這裏考察,自然是打起十二分的精神,鬥誌昂揚、躊躇滿誌的林徽因,比起伏在案頭寫詩作畫的林徽因,多了幾分堅忍與沉穩。

進洞考察的時候,埋伏在洞穴裏的蝙蝠橫衝直撞,幸好來時準備了一把遮陽用的桐油布和紫竹柄湖州雨傘。為了抵擋亂飛的蝙蝠以及那不時落下來的糞便,她在頭上紮了一塊羊肚子毛巾,像極了趕路的農婦。陳明達、趙正之兩個學生平日哪曾見過師母這身打扮,不由得大吃一驚,開玩笑說,她像極了一個地道的河南小媳婦。

為了工作,犧牲一下端莊典雅的形象,也是值得的。更何況,哪怕是這身農婦打扮,林徽因也一定是最美的農婦,最俏皮的河南小媳婦,她有這份自信,旁人也有這樣的感受。

此時的林徽因,早已忘卻了惡劣的環境和辛苦了一天的身體,深深地迷上了這座大洞窟。

據記載:"這座洞窟完全利用天然石洞修鑿而成,窟平麵近似馬蹄形,主佛兩壁是排列有序的開鑿的佛龕,在兩個佛龕之間及上方又加鑿無數小龕,佛像近千座,整個窟內壁麵琳琅滿目,富麗堂皇。"

沒有半分遲疑,她把畫板架在膝蓋上,認真地臨摹著,用精湛的畫技勾勒出洞窟優美的線條,最大程度地將洞窟的原貌在紙上呈現出來,這是她得心應手的工作,而且對此她也樂此不疲。

一首寫於1500多年前的詩,令林徽因忍不住默默誦讀,她靜靜地站在那裏,思緒一下子飄浮起來,跟同行的同事探討起雕塑風格來。

她不緊不慢地說:"我覺得龍門石窟造像所體現出的這種藝術風格,和北魏孝文帝所推行的漢化改革的政治主張有關,北魏遷都洛陽後,中原漢族"褒衣博帶"式服飾,風行北方,南朝的思想和藝術傳入北方,給佛教藝術的發展造成了新的條件,你看這些佛像所表現的"秀骨清像"式的瘦削形體,衣帶寬大的"褒衣博帶"式的服飾,雍容安詳,表情溫和,瀟灑飄逸,完全代替了北魏前期麵相豐圓、肢體肥壯、神態溫靜的風格,這種造像藝術風格和服飾的變化,顯然是孝文帝實行漢化政策、借鑒東晉南朝和中原漢文化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