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顏色上,林徽因憑著她卓越超群的鑒賞力,始終主張應該放棄多色彩的圖案結構,采用中國人民千百年來傳統喜愛的金紅兩色,這是中國自古以來象征吉慶的顏色,用於國徽的基本色,不僅富麗堂皇,而且醒目大方,可以完美地呈現出民族特色。
經過3個多月的晝夜奮戰,一個定型的國徽圖案誕生了。然而在最終評定的前一天,既興奮又緊張的林徽因病倒了,無法親自參加評選會議,隻得待在家裏,焦急地等待著結果。
不負眾望的是,大家對清華的方案給予了高度的肯定。張奚若認為:"清華的方案好,有民族特色,既富麗、又大方,布局嚴謹、構圖莊重,完全符合政協征求圖案的三條要求。"
周總理認真審視之後,提了些小小的建議:"稻穗向上挺拔,可以表現時代的精神風貌嘛,從造型上也更為美觀。"
第二天,勉強支撐起身的林徽因和梁思成立即組織國徽小組研究討論周總理的指示。大家的熱情空前高漲,仿佛看到了勝利的曙光。隻用了兩三天的時間,就完成了修改任務,重新畫了大幅國徽圖案。
在圖紙上,林徽因用紅紙剪了"國徽"兩個字,圖的下方寫了"國徽圖案說明":國徽的內容為國旗、天安門、齒輪和麥稻穗,象征中國人民自五四運動、新民主主義革命鬥爭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的誕生。
1950年6月23日,全國政協一屆二次會議召開,林徽因被特邀參加了這次會議。會上,在毛主席提議下,全體代表起立,以鼓掌的方式通過了由梁思成、林徽因主持並設計的國徽圖案。
大廳裏掌聲雷動,久久不能平息。林徽因激動得熱淚盈眶,這是與小組成員們多少個日夜奮戰的成果啊!
1950年9月20日,毛澤東主席發出了公布國徽圖案的命令: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提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圖案及對該圖案的說明,業經中央人民政府第八次會議通過,特公布之。此令。
這一天,林徽因被任命為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委員兼工程師。
這一切,是對她的讚賞和認可,這是她耗盡力氣斬獲的榮光。
開國後的第二個國慶日,林徽因拖著病弱的身體,在梁思成的陪同下,來到天安門金水橋頭。她仰望著天安門城樓上懸掛著的國徽,任由歡喜的淚珠親吻臉頰。
此時此刻,此情此景,她忘記了病痛,忘記了無數個不眠不休的白天和黑夜,這一刻她仿佛擁有了全世界的驕傲與自豪。
林徽因在1932年寫下了一首短詩,名為《蓮燈》,全詩簡潔凝練,鏗鏘有力地表達了她對生命的態度:"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蓮花,正中擎出一支點亮的蠟,熒熒雖則單是那一剪光,我也要它驕傲的捧出輝煌。"
在百廢待興的時代,古老的中國正在脫胎換骨,她為舊時代和新時代的女性樹立起一麵旗幟,女人同樣可以做到頂天立地,可以擁有屬於自己的輝煌。
毫不猶豫地燃耗著自己的生命,隻為讓人生開一樹繁花似錦,達到美的極致。她並不強健的身體裏,總能迸發出無盡的光芒。
女人們,別躲在家庭的溫室裏,大膽地站出來,感受一下風雨,向世界揮揮手,為自己去爭得一份驕傲,一份輝煌。
工作的女人是美麗的
女人有千姿百態、萬種風情。
無論坐著、站著或是走著,動靜之間,百媚叢生。舉手投足間,回眸一笑時,透著的柔情和嬌羞,讓人著了迷,上了心。
工作中的女人,那份獨有的專注與執著,則是另一番美景。認真的眼眸裏,閃爍著迷人的光彩,思考時的神情,有著不可抗拒的魅力,直抵人心。
工作中的女人,平添了一股醉人的氣息。不卑不亢,與圍著丈夫、孩子打轉的那個她截然不同,沒有邋遢隨意的居家服和蓬頭垢麵,取而代之的是光鮮靚麗的職業裝和顧盼生輝的精致妝容。
她自成一個世界,步伐堅定地前行,主宰著日月星辰,支配著天地輪回。不為廚房的煙火所擾,不為生活的瑣碎所困,此時的她,是自由的、靈動的。
在東北大學擔任美學和建築設計課教師的林徽因,打破了往常生硬枯燥的上課模式,經常帶著學生們去昭陵和沈陽故宮上課,以天地做課堂,以現存的古建築做教具,將建築與美的關係娓娓道來,學生們聽得如癡如醉。
林老師知識淵博,言語犀利,加上性格爽快又幽默,贏得了學生們由衷的喜愛。她講課的方式也頗具特色,既深入淺出,又簡明扼要,清楚的脈絡,循循善誘,不放過任何一個小細節,帶領學生暢遊建築的樂園。每一節課,都是與建築深入地接觸,一磚一瓦的古典氣息撲麵而來,是一場與美的聚會。
時光在指尖、身邊悄悄溜走,當年那位妙語連珠又美麗大方的林老師,始終定格在學生們的心中,成為磨滅不掉、永不褪色的風景。
1929年夏天,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同學陳植、童雋和蔡方蔭,應梁思成和林徽因的邀請,來到東大建築係任教。許久未見的老同學難得聚到一起,便抓住每次相聚的機會,每逢周末便一起湊到梁家,吃茶聊天,好不快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