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誌摩離婚後,梁啟超作為他的恩師,得到消息後,特意寫了封信加以譴責勸導,勸誡他不要"追求幻夢中的極樂世界",不要"把自己的歡樂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之上"。
徐誌摩給恩師複信道:"我將於茫茫人海中訪我唯一靈魂之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態度堅決,理直氣壯。
林徽因卻堅定地一再拒絕,在她這裏,沒有商量的餘地。
25日,林徽因與梁啟超、林長民、胡適等一起陪同泰戈爾遊覽北海,參觀鬆坡圖書館,又赴靜心齋茶會。
26日,又與徐誌摩、陳西瀅等陪同泰戈爾遊覽京郊法源寺,觀賞丁香花。
27日,林徽因陪同泰戈爾遊覽故宮禦花園,並拜會溥儀,兼做翻譯。晚上陪同參加北京文學界歡迎泰戈爾的宴會。
28日,她與梁思成等陪同泰戈爾前往天壇同北京學生見麵,徐誌摩擔任翻譯。
29日,再與胡適、徐誌摩、王統照、顏惠慶等人陪同泰戈爾,上午參加北京畫界在貴州會館的歡迎會。下午參加莊士敦的招待。
晚上,她與丁西林、胡適等人陪同泰戈爾參加了淩叔華在私宅舉辦的歡迎泰戈爾家庭茶會。
林徽因與徐誌摩一起,時刻伴隨在泰戈爾身邊。
她迎著他投來的目光,沒有任何躲閃,落落大方地報以微笑,不摻雜任何偽裝和欺騙。
單憑這一點,就足以看到林徽因超凡脫俗的品質,旁人再怎樣議論紛紛,都敵不過她內心的坦然,她的自信足以讓她對過往釋懷,不扭捏,也就不會尷尬。
多少女人做不到這一點,一直顧影自憐,不知道是感情綁架了自己,還是自己糾纏了感情,點點滴滴都難以平靜對待,心中的空洞似乎用什麼都填不滿,受過的傷害任憑多少歲月流過也治愈不了。
這是傻姑娘的做法。
視若平常,才是對自己最好的交代。
5月8日是泰戈爾64歲的壽辰,北京文化界借座協和大禮堂為他慶壽。由胡適主持慶典,主要內容:一是梁啟超代表大家為他起了一個中國名字"竺震旦",並將一枚"竺震旦"印章贈送給他留作紀念;二是眾人用英語演出了他的詩劇《齊特拉》。
劇中主人公齊特拉公主尚武卻其貌不揚,在山林裏邂逅鄰國王子阿俊那,對他一見鍾情。她屢建戰功卻依舊得不到王子的歡心,於是她祈求愛神賜給她美貌。最終,她如願以償,以姣好的麵容與心愛的王子結成夫妻。
婚後的齊特拉還是開心不起來,後悔失去了本來的容顏。她又得知王子仰慕鄰國公主征服亂賊的英名,卻不知道這位公主正是自己的妻子。
喜憂參半的齊特拉再次懇求愛神恢複她原本的相貌,王子得知真相後,無比驚喜,最後相互愛慕的兩個人終於走到了一起。
戲劇由張彭春導演,梁思成繪製布景,林徽因飾演女主角齊特拉,擔任其他角色的皆是名流:張歆海飾演王子阿俊那,徐誌摩飾演愛神瑪達那,林長民飾演春神伐森塔。
新式的布景著實令人眼前一亮,高懸於叢林之上的新月,晶瑩皎潔,齊特拉公主的造型曼妙動人,美妙絕倫。
5月10日,北平《晨報副刊》說:"林宗孟(按,即林長民"君頭發半白還有登台演劇的興趣和勇氣,真算難得。父女合演,空前美談。"林徽因的姿態優美,成為眾人讚羨的焦點。
待泰戈爾離開中國之際,他特意為林徽因作詩一首:"天空的蔚藍/愛上了大地的碧綠/他們之間的微風歎了聲"哎"!"
他也在惋惜這段不會有結果的單戀,那一聲無奈的歎息,是為了徐誌摩,也是為了林徽因。
隨後,林徽因與梁思成在梁啟超的安排之下,遠赴美國留學。
1927年,林徽因與梁思成正式訂婚。
1928年,二人在加拿大完婚。
光明正大的人,從不懼怕流言蜚語,更不會因為他人的指指點點而亂了分寸,慌了陣腳。
不論是舊情難了,還是新情難料,以寬容大度的心態去麵對吧,感情本來就說不清楚,也不需要計較太多。
畢竟曾經真心相愛,說好的天長地久雖然未能實現,可曾經真切的滿足和感動,也是愛情的禮物,多記一些美好,少回憶一些糟粕。
女人也該保持君子風度,淡定從容。
下一次偶然相遇,不要急急忙忙、慌慌張張地躲閃,大大方方地麵對麵,嘴角上揚,露出一抹微笑,輕輕一句"好久不見",算是最平淡的問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