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做有質感的女人(2)(1 / 3)

長久以來,女人是男人的附屬品。

所謂婦者,服也,服於家事,事人者也。

中國傳統社會中,女人的角色被固定為"相夫教子"的"賢妻良母"。社會學家給出了根據,"由於生理和性情上的柔弱,指揮上的遜於男子和撫育子女是她的天然責任,以至於婦女理所應當地留守家中,以家務的處理為唯一天職"。

可見,男女性別角色的不同,並不是天性使然,是經過時間的推移演化,於自然中塑造了女性有別於男性,且處於被動的地位。

近代,男尊女卑的思想依然盛行,霸占著社會的主導地位,若是生為女兒身,似乎隻有乖乖接受現實的安排,受父權社會的驅使,屈服於命運,安分守己地做家庭婦女。

當大部分女人都庸庸碌碌時,林徽因以時代新女性的姿態出現在了人們的視野裏。

她是美人,卻沒有世俗之氣;她是文人,卻不屑於空洞乏味的文字;她更是建築學家,卻不限於埋頭枯燥無味的課本,不管是窮鄉僻壤還是石窟洞穴,都是她研究的好去處。

她是妻子,家務料理得井井有條,將生活經營得別致溫馨;她是母親,把孩子教育得聰明乖巧,為他們營造了良好的氛圍;她是女兒,扛起母親對她的依賴,盡力去彌補她缺愛的人生。

出則獨立堅強,獨當一麵,入則賢惠溫柔,勤儉持家。

父親林長民是她的精神導師,向她講述革命事跡,宣揚自由與平等的思想。年少時,她有幸跟隨父親漂洋過海去了歐洲,開啟了為期不短的遊曆生活,所見所感,皆深刻影響了她,造就了她。

成年後遠赴美國留學深造,為了心中的建築夢而夯實基礎,西方的教育理念引導著她構建新的自我,在這裏,她看到了更為廣闊的世界,感受到了嶄新的活法。

受自由平等主義的感化,她樹立起自由平等的人格覺悟,等待著羽翼豐滿的一天,衝出家庭的樊籠,走向廣闊的社會。

不得不說,是她的聰慧和她的際遇成就了她,從而樹立起新的女性形象:偉大的人格、端莊的態度、正確的思想、充足的知識和豐富的經驗。

她不再是困在籠子裏的金絲雀,她可以是一隻雄鷹,展翅高飛,搏擊長空。她也無須依附於任何人,無須努力迎合任何人,更無須討好取悅任何人。

相反,林徽因以自身的魅力吸引著絡繹不絕的精英學者,來到她的客廳,一睹她的風采,時人稱其為"太太的客廳"。

美國學者費慰梅對這座小院落曾做過這樣的描述:

1930年秋天,梁思成把林徽因,他們的小女兒梁再冰和徽因的媽媽都搬到靠近東城牆的北總布胡同三號,一座典型的北京四合院裏。這裏將是梁家今後七年裏的住房。在高牆裏麵是一座封閉但寬敞的庭院,裏麵有個美麗的垂花門,一株海棠,兩株馬纓花……梁氏夫婦把窗戶下層糊的紙換成了玻璃,以使他們可以看見院子裏的樹木花草,並在北京寒冷的冬天放進一些溫暖的陽光來。但在每一塊玻璃上麵都有一卷紙,晚上可以放下來,使室內和外麵隔絕。在前麵入口處有一個小院子,周圍的房子是仆人們的住房和工作區。

這是林徽因一家人在北京的家,誠然是租來的暫居地,卻收拾得一塵不染,非常有情調。

也是在這個並不大的小天地裏,林徽因擺脫世俗的枷鎖,自由自在地揮灑才情,結識了一群誌同道合的朋友。

她不可多得的人格和學識魅力,吸引了一大批當時中國的文化精英,如名滿天下的詩人徐誌摩、在學界頗具聲望的哲學家金嶽霖、政治學家張奚若、哲學家鄧叔存、經濟學家陳岱孫、國際政治問題專家錢端升、物理學家周培源、社會學家陶孟和、考古學家李濟、文化領袖胡適、美學家朱光潛、作家沈從文和蕭乾,等等。

通常是星期六的下午,三兩相伴或獨自一人的學者們,穿過大街繞過小巷,陸續來到胡同深處的林家,隨意找個座位,暢談天下事。

風華絕代又才華橫溢的林徽因,憑借其敏銳的思維,率性爽朗的性格,以及難得的親和力開創了屬於她的人際交往圈。

在這裏,人們並非是為了應酬,而是純粹興趣所致。談論的話題既有思想深度,又有社會廣度,既有學術理論高度,又有強烈的現實針對性,可謂談古論今,皆成學問。

隨著時間的推移,它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成為20世紀30年代北平最有名的文化沙龍,備受矚目和青睞,是知識分子特別是文學青年心馳神往的地方。

顧盼生輝的林徽因,的確是美麗的女人,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實,與她相處,賞心悅目是一大享受,而更為人們所欣欣向往的是她淵博的知識,獨特的思想,特別的個性和幽默的談吐。

與其他女人不同的是,她沒有虛偽做作的神情姿態,沒有斤斤計較的小肚雞腸,更不會賣弄風騷、嘩眾取寵,有的是落落大方,清新淡雅,與之交談,暢快淋漓。

聚集於此的人,大多以男士為主,都算得上是北京城知識界的佼佼者,偶爾也會有女士前來,大多是陪著丈夫一起來的,隻要不是小心眼,不會亂生妒意,都會成為主人的朋友,受到她熱情的招待,融入到大家的談話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