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從容演好自己的角色(4)(2 / 3)

率性與刻薄一麵之隔

什麼是率性?

《禮記·中庸》中談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取義遵從自己的本性來做事的態度。

率性之人,說話辦事直截了當,不會拐彎抹角兜圈子。它帶有褒義的感情色彩。

什麼是刻薄?

說話句句帶刺,待人冷酷且提出過分的苛求,不給他人絲毫回旋的餘地,讓人感覺特別沒有人情味。

直率的人多有一顆坦蕩的心,以及包容豁達的胸懷,人們樂意與之交往,或開懷暢飲,或談天說地,無所不歡。

刻薄之人則多心胸狹隘,看什麼都不順眼,完全一個牢騷"製造機",讓人唯恐避之不及。

李健吾用"絕頂聰明,又是一副赤熱的心腸,口快,性子直,好強"來描述林徽因,這與以往鋪天蓋地的讚美之詞不同,讓人們看到了更加真實可感的林徽因,她不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間煙火的仙女,她也是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有瑕疵的女人,甚至"幾乎所有女性都把她當作仇敵"。

林徽因心直口快是出了名的,不論是在自家的客廳,還是在別家的聚會,或是其他場合,她時刻保持著高調,李健吾在文章中有過一段描述:

當著她的談鋒,人人低頭。葉公超在酒席上忽然沉默了,梁宗岱一進屋子就閉攏了嘴,因為他們發現這位多才多藝的夫人在座。楊金甫(《玉君》的作者"笑了,說:"公超,你怎麼盡吃菜?"公超放下筷子,指了指口如懸河的徽因。一位客人笑道:"公超,假如徽因不在,就隻聽見你說話了。"公超提出抗議:"不對,還有宗岱。"

麵對神采奕奕、蓄勢待發的林徽因,幾個平日裏滔滔不絕的大男人,卻一直緘默不語,恐怕是忌憚於她的伶牙俐齒吧,這讓人不得不佩服林徽因的"威懾力"。

慈慧殿三號對於當時北平的文人圈來說,並不陌生。這是朱光潛在景山後麵的寓所,在他入住之後,第一件大事就是迫不及待地著手組織"讀詩會",這是與林徽因的"太太客廳"同樣有著深遠影響的文化沙龍。

沙龍的主人朱光潛,筆名孟實,是香港大學文科畢業生,20年代中期先後留學英法,隻身遊曆過德國和意大利,1933年7月歸國後,應胡適之聘,出任北京大學西語係教授。

朱光潛在談到組織"讀詩會"的目的時曾說,大英博物館附近有個專門賣詩的書店,這個書店每周四會舉辦一場朗誦會,他在倫敦時,也常常去聽。他認為這種朗誦會很好,並且認為詩要有音節、節奏、能朗誦才是好詩,於是,他回到北京後組織了詩歌朗誦會。

讀詩會每月集會一至兩次,到訪的賓客們會朗誦中外的詩歌和散文,因此得名"讀詩會"。慕名而來的學者詩人們,每個人都可以隨心所欲地發表感言,或就某一問題展開爭論,不必有所忌諱。

聚集於此的人也都是耳熟能詳的名字,北大的梁宗岱、馮至、孫大雨、羅念生、周作人、葉公超、廢名、卞之琳、何其芳、徐芳等;清華的朱自清、俞平伯、李健吾、林庚、曹葆華等;此外還有冰心、淩叔華、林徽因、周煦良、蕭乾、沉櫻、楊剛、陳世驥、沈從文、張兆和,以及當時在京的兩位英國詩人尤連·伯羅和阿立通,等等。

1934年,一個冷風刺骨的寒冬,當時還是燕京大學一名普通學生的蕭乾,收到沈從文和林徽因的邀請,初次造訪慈慧殿三號"讀詩會",前輩們精彩絕倫的對話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仿佛有一種喝足了醇酒而醺醺的感覺"。在他眼中,讀詩會"恰似一座金礦","到處都是閃光的礦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