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從容演好自己的角色(2)(2 / 3)

在這個時刻,似乎沒有人比林徽因更懂蕭乾的文字。她的妙語連珠,她的精辟獨到,都讓他感到深深的欽佩。

他好不容易才按耐住想要呐喊的念頭,否則,他一定會當著眾人的麵,為了心中的喜悅喊出聲來。這次茶會之於他的文學生涯,則像"在剛起步的馬駒子後腿上,親切地抽了那麼一鞭"。

是她,點亮了蕭乾的文學夜空。

1938年7月,蕭乾接到從香港發來的電報,告知他去年停刊的《大公報》現已在香港籌備複刊,計劃在"8·13"一周年之際出複刊號,請蕭乾速速趕往香港。興致勃勃的蕭乾接到電報後,立即跑到林徽因家,把這個激動的消息告訴她。

林徽因聽聞他可以重操舊業,也不由得為他高興,說了許多鼓勵他的話,來為他加油鼓氣。隨後,蕭乾馬不停蹄地趕赴香港開工。忙碌的日子裏,林徽因也不忘時常寫信鼓勵和支持他。

那一字一句的鼓勵,成為蕭乾奮然前行的動力,正如一盞明燈,守候在漫長的黑夜中,在孤獨無助的時刻,獻上最溫暖的亮光。

梁從誡曾說:"1931年以後,母親除詩以外,又陸續發表了一些小說、散文和劇本,很快就受到北方文壇的注意,並成為某些文學活動中的活躍分子。從她早期作品的風格和文筆中,可以看到徐誌摩的某種影響,直到她晚年,這種影響也還依稀有著痕跡。但母親從不屑於模仿,她自己的特色愈來愈明顯。母親文學活動的另一特點,是熱心於扶植比她更年輕的新人。她參加了幾個文學刊物或副刊的編輯工作,總是盡量為青年人發表作品提供機會;她還熱衷於同他們交談、鼓勵他們創作。她為之鋪過路的青年中,有些人後來成了著名作家(比如蕭乾,又比如沈從文"。"

願意付出真心的人,才值得深交。在她麵前才不會設防,不會絞盡腦汁去反複思量哪句話該說,哪句話不該說。同時,也不會帶著十二分的警惕去揣摩她的言行舉止。跟她做朋友不會覺得辛苦,在交往過程中,不由自主地輕鬆下來。

凡事真心以對,凡事包容以待的女人,她的運氣也不會差。她的快樂會有更多的人願意去分享,她的煩憂也會有更多的人去分擔。能對所有人寬心、包容的人,才更令人欽佩。

不管世界如何改變,懷揣著一顆真心去交朋友的人,才能收獲一幫同樣真心以待的朋友。真心實意,是太難得的品質。

做自己,最簡單也最困難

古希臘的聖城--德爾斐是傳說中太陽神阿波羅的駐地,莊嚴而神聖。太陽神神廟外,刻著一句神諭:"人啊,認識你自己。"

寥寥數字,讀起來卻令人心潮澎湃,感到一種莫名的感召力。

古希臘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蘇格拉底也提出過相似的哲學觀,即"認識你自己","照顧你的心靈",經過漫長的發展和完善,最後竟成為古希臘哲學,甚至整個西方文化的核心。

德國哲學家康德,將這條神諭歸結為三大哲學追問:我是誰?我從哪裏來?我要到哪裏去?

人生是一場奇妙而漫長的旅途,從第一聲啼哭開始,直到在別人的眼淚中結束。我們總是與其他人連接在一起,我們受他人恩惠,反過來,我們也去恩惠別人。

很多人無時無刻不在希望得到他人的認可和肯定,做別人認同的事情,小心翼翼地征求別人的看法和建議,從別人的眼中找自己,卻很少在意自己真正的想法。旁人不會在意我們的內心世界,而我們自己,也稀裏糊塗地將它忽視。

真正強大的人,怎會受他人擺布?這是自己的生命,是自己的人生,理所當然要由自己做主。怎麼過活,是自己的事情。成為怎樣的人,也理應由自己決定。

林徽因這樣教導自己的孩子們:"Beyourself。做人不要故意做作,你是什麼樣的人,就本分地表現出來。"她用51年的生命曆程,詮釋了"認識自己"和"做自己"的神諭。

建築是林徽因窮其一生都在追逐的理想,為之生,為之死。哪怕粉身碎骨,也心甘情願地燃燒著生命。因為她清楚地意識到,建築是她生命的不可或缺,是她一生的向導。

1920年4月,16歲的林徽因跟隨父親遊曆歐洲。在倫敦的房東,第一次讓她接觸到"建築"這兩個字。從此,與詩歌、繪畫同樣需要創造力,並且擁有獨立靈魂的建築,在她純真的心靈裏埋下了美好的種子。

1924年9月,20歲的林徽因與梁思成一道進入賓夕法尼亞大學美術學院學習。礙於美術學院建築係沒有招收女生的先例,她隻得注冊了與建築係最為相近的美術係,並選修了建築係的主要課程。

相較於得過且過的我們,林徽因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知道哪條路通向她的未來。未來確實難以預知,然而我們可以從一個小目標做起,一步一步、腳踏實地地走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