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雲

上個世紀70年代出生的我,成長的軌跡正好與改革開放同步。從懵懂記事到如今的而立之年,也已走過了三十多年,30年的時間不算長,30年中生活的變化卻很多。成長的每一個階段中,總有一些東西尤為難忘,記憶也最為深刻。

80年代:無憂無慮的童年

兒時帶給我快樂的,除了那一根根橡皮筋、一顆顆玻璃球、一本本小人書外,最讓我著迷的,就應該屬家中那台有磚頭大小、有個深棕色皮外套的收音機了。每天下午,我和哥哥總會準時守候在收音機旁,等待那首“答滴答,答滴答,答滴答滴答!小朋友:小喇叭節目開始廣播啦!”的序曲響起。那個時候,很長一段時間裏《小喇叭》節目應該是中國內地唯一的一檔少兒廣播節目,其中的孫敬修爺爺講故事、兒歌、兒童廣播劇深深地吸引著我們,聽《小喇叭》成了我們童年生活中的一大樂趣。年齡再大一些後,也跟著哥哥一起聽《說嶽全傳》、《三國演義》、《隋唐演義》等等長篇評書……無憂無慮的童年歲月裏,那部收音機陪伴我們成長,帶給我們無盡的歡樂。

看電影是兒時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那時學校經常會組織全校學生集體去看電影,大家排隊走到電影院,在吵吵鬧鬧中依次落座。放映的一般都是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弘揚愛國主義的影片,《英雄兒女》、《地道戰》、《小兵張嘎》、《西安事變》、《莫斯科保衛戰》、《東方紅》等片子,都是在那個時候看的。正是在觀看這一部部影片的過程中,我們了解了過去的火紅歲月,樹立了對革命先烈的無限敬仰之情。

小學四年級時,家裏買了一台14寸的黑白電視機,這台小小的電視機,給我和哥哥帶來了極大的快樂。現在想來,那時的節目真的是極度貧乏,隻能收到中央台等一兩個頻道,但通過小小的屏幕,那麼直觀地讓我看見了外麵的世界,盡管它們是黑白的。每個周末的黃昏,我和哥哥都會早早守候在電視機前,等著每周一集的動畫片開播,《鐵臂阿童木》、《瑪亞曆險記》、《米老鼠和唐老鴨》也成了我們的最愛,看著屏幕上一個個可愛的動畫形象,心中被驚訝與喜愛的情緒所充盈:世界上竟然會有這麼可愛的小老鼠、有這麼搞笑的小鴨子呀!

90年代:大學校園的青春記憶

90年代以後,彩色電視機開始流行,我們家裏也換了一台21寸的彩色電視機,曾經給我們帶來許多歡樂的黑白電視機被冷落在一旁。雖然畫麵好看了,電視節目卻依然貧乏,能收到的也就僅僅幾個頻道而已,所播的節目更是單調。最讓人生氣的是轉播問題,經常會在某個節目剛看一半的時候,訊號一下子就斷了,再氣再急也無可奈何。然而,變化卻在慢慢地發生著,不知不覺地,有線電視、衛星轉播開始進入我們的生活,到90年代中期的時候,能收看到的電視頻道就由過去的幾個台增至幾十個台。再以後,電視播出的欄目細化了,綜合、音樂、體育、戲曲、影視等等專業頻道陸續播出;綜藝節目、益智節目、訪談節目等過去聞所未聞的各式節目也開始在各個電視台登場,內容之豐富、編排之新穎都讓人驚歎。我沒有想到,原來除了播報新聞、放電視劇外,電視節目竟然還可以做得這麼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