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我考上了西安的一所大學。父母送我來上學順便探親。我們坐著汽車早上7點從濮陽出發,10點左右就到了連霍高速公路的鄭州收費站。下午5點,我們已經坐在西安的一家飯館吃上了羊肉泡饃。
之後的四年大學生活中,放假回家對我已經算是生活中的一件快樂的事了。乘坐從西安直達濮陽的豪華客車,隻需八九個小時就可以到家;如果坐火車呢?從西安到鄭州隻要六七個小時,然後轉乘三個小時的汽車就可到家。
2007年4月,鐵路第六次大提速後全國各地又陸續開通了動車組。鐵道部把動車組稱為“和諧號”。“和諧號”的命名貼近生活,反映了國富民康的現狀,出行的狀況不斷得到改善。2005年9月25日在陝豫兩省交界處舉行開工儀式的鄭州到西安的專線鐵路也即將竣工,設計旅客列車速度為每小時200公裏。建成後,可使鄭州到西安的旅行時間縮短至兩個半小時以內。相信在以後的日子裏,我回家探親的路將更加便捷。
電器的故事
回憶改革開放的曆程,總有一些事讓你過目不忘。
一次去同事家,不經意間看到同事四歲的孩子跑到電腦旁熟練地打開電腦玩起了遊戲。這個細節,讓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
兒時的我,印象最深的是爺爺躺在門口的躺椅上,拿著收音機調台的情形。爺爺調台時收音機裏就響起“刺啦,刺啦”的聲音。這時,我就會好奇地跑出來,伸著腦袋躲在門口看那個能發出聲音的匣匣。可是爺爺很嚴厲,對那個東西很是看重,根本不讓我們這些不懂事的小孩碰一下,這越發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有一次,我趁爺爺睡午覺的時候,偷偷跑去把他的那件“寶貝”拿到隔壁房間準備好好研究一下,結果,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把天線硬是拽了下來。當時我嚇壞了,哭著向母親求救,母親說那是爺爺去上海出差專門帶回來的,咱們這個小縣城根本沒有地方修。這次的亂子捅大了,我挨打事小,那個收音機也被擱置了好長時間才被父親捎到西安找人修好了。這也可以算我接觸到的第一件“電器”吧。
1987年,父親和幾個朋友商量著買電視。那時,陝西的“海燕”、“黃河”、“如意”電視機品牌全國有名,再加上父親1983年以前在西安工作的原因,我家決定在西安購回家裏的第一台電視機。那個時候,買電視機還要憑票。父親就找朋友弄來了電視票,原本隻帶了1000元錢,打算買一台黑白電視機。可是到了西安,朋友給父親帶來了意外的驚喜,破天荒地搞到了幾張彩電票,而且是按出廠價提貨。父親喜出望外,咬咬牙,向朋友又借了600元錢,把一台“海燕”牌彩電抱回家了。
我記得很清楚,那是8月的一天傍晚,我和姐姐正在鄰居家玩耍,母親麵帶喜色,把我和姐姐喊回家。好像是舉行一個神聖儀式。我們全家老小瞪大了眼睛看著父親小心翼翼地將一個大紙盒打開,抱出一個黑色的大家夥。仔細一看,我和姐姐都高興地蹦了起來,大喊道:“我家有電視了,我家有電視了……”
那天晚上,我興奮得一夜沒睡,第二天一大早,就領著幾個小朋友來家裏參觀“大彩電”。那時候的我心裏充滿了自豪和驕傲。能不自豪和驕傲嗎?我們住的那條街道上,隻有我們一家有彩電。從此,我再也不用發愁晚上要拿個小凳子到“小胖”家占位子看那個不帶色的小電視了。
電器的變化見證著社會的進步。隨著歲月的流逝,家裏的電視變得越來越大,越來越好,電視裏的節目也越來越多。電視已成為每個家庭必不可少的成員。而且數字電視也逐漸普及。電視、電腦、互聯網的廣泛應用,使我們跨入數字時代,隨之帶來的將是社會的更快進步。
將近30年的人生記憶,隻是曆史長河中的一瞬間。但正如一滴水可以折射陽光一樣,這些看似平淡無奇的生活故事卻印證著改革年代的變化。咀嚼往事苦也甜,這是我發自內心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