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萬華

紫陽是我的家鄉,對它最初的記憶來自於40年前。那還是“文革”武鬥平息後的第一個夏天,老師要領我們這些在深山老林裏長大的學生到紫陽縣城逛逛。那一天,我們走了將近九十多裏的山路。天擦黑的時候才看到了縣城。這時的紫陽城正被落日的餘暉鍍上一層金色,美極了!看到這絕美的景象,一路的疲勞也消失了許多。從此,這張寫意畫就刻在了我的腦海裏。再往後,因為工作變動,我就在紫陽城裏安家了。

凡是到過紫陽縣城的人都會說這是一座坎坎城、坡坡城。清代,曾任紫陽知縣的江開就慨歎:“連登三百六十級,才見山頭鬥大城。”這也許就是紫陽別名“鬥城”的來曆了。“鬥城”二字道出了紫陽城的特點。你看,小城臨江落坡,土木構牆,石板做蓋,屋舍密密仄仄,鱗次櫛比地堆砌著。最長最寬最繁華的河街也不過寬丈餘。除此之外,你如果要到某一個地方去就得先搞清方位,再拐彎抹角地去探尋。雖然說街道曲裏拐彎,但在縣城問路,隻要你稱呼有分寸,舉止有禮貌,對方不但會熱情指路,甚至還會送你一程哩。然而,在我這個土生土長的紫陽人眼裏,更覺得它是一座“迷城”——橫穿、直上、斜下都不能暢行,讓你在曲徑中生出遐思,品味路徑的奧妙。難怪有人說:“隻有走完一百零八巷,才算認識紫陽城。”縣城的“小”製約了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所以,紫陽的曆屆政府都在擴大縣城規模上做文章。

20世紀70年代修建的襄渝鐵路,結束了紫陽與外界封閉的曆史,使這裏變得熱鬧起來。後來,安康火石岩水電站的上馬又拉大了縣城的框架。東北角的縣級火車站,東南角的漢江鐵路大橋,西南角的任河公路大橋猶如三足鼎立,使縣城的輪廓在神峰山的環抱中顯得更加雄奇壯觀,熠熠生輝,印象中的“鬥城”就這樣悄然發生著變化。

說到城鎮改造,印象最深刻的是2005年以來的大規模的市政建設,其規模堪稱置縣500年來之最。縣委、縣政府通過“萬人問卷”,將紫陽山城定位為:“以發展綠色產業,旅遊和文化產業為主的‘濱水生態名鎮’”。圍繞這一宏偉建設藍圖,中心廣場、文化中心、火車站進站山路、觀江平台、港口擴建、農貿市場、紫府路等城市改造工程也相繼開工或竣工。經過改擴建,紫陽城裏的樓房變高、變壯了;視野變寬了。河堤路、紫府路、環城路和神峰山縱橫全城。漢江、任河在此彙合,宛如一麵平鏡將一岸青山一岸靚城攝入鏡頭。毫不誇張地說,現在的紫陽城就是一幅鋪在江麵的巨照!

我還驚奇地發現,與熱火朝天的縣城建設同步進行的還有襄渝鐵路二線和包茂高速公路建設工程。可以預料,在不遠的將來,紫陽將迎來又一個發展黃金期。那時候的紫陽將跨入西安到重慶的“半日經濟圈”!

如果說紫陽城的變化僅能反映它的外在形象改變的話,那麼,了解紫陽茶文化和紫陽民歌文化卻能讓你感受到紫陽獨特的魅力。

紫陽地處漢江中遊,巴山北麓,冬無嚴寒,夏無酷暑,若追根溯源,早在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就已經在這裏繁衍生息了。紫陽於明正德年間(公元1512年)設縣,距今也有近500年的曆史。早在唐朝紫陽茶就是朝廷貢品。采茶是紫陽的特有景象。你看,春分剛過,清明前後,雲霧山中茶樹一片連著一片,像一團團綠色的雲朵在山間飄蕩。這時候,紫陽村姑結伴而行,或拎竹籃,或背背簍,纖纖手指在叢叢茶樹的芽尖上翻飛。邊采茶邊對歌,茶歌聲聲,清脆悅耳,由不得讓人驚歎:好一幅《巴山采茶圖》!

紫陽茶因富含硒而被稱為“保健茶”,享譽全國。調整產業結構後,紫陽的茶產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到2008年,茶園麵積發展到15萬畝,名優茶葉加工廠增加到68個。僅春茶一季就達一千六百多噸產量,實現銷售收入兩億多元,茶農淨增收入2100萬元。

在改革開放的今天,“經貿搭台,文化唱戲”,體現了紫陽人對市場經濟的認知。

紫陽縣舉辦過的六屆富硒茶文化節一屆比一屆精彩。第五屆茶文化節上,煥古鎮的茶一斤賣到了3.8萬元的天價。2007年的第六屆茶文化節上,紅椿鎮盤龍茶廠製作的“茶中王”茶一斤更是賣到了4.8萬元的天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