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有機會在茶葉市場走一圈的話,你就會看到這裏的專賣店都是統一的包裝和標誌,商家的門框上書寫著“自昔關南春獨早,清明已煮紫陽茶”的詩句。茶農、茶商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把地改成茶園,收入要高好幾倍,的確很劃算。”

紫陽茶,在悠久的發展曆史上,孕育出了淵遠而豐富的茶文化。

我的記憶深處留有母親唱過的《倒采茶》、《順采茶》、《上茶山》等陝南民歌優美的小調旋律。“姐兒生的嫩花花,活像一簇清明茶,人人見了人人愛,見了就想揪一把”;“一對紅鴨鵲,飛起又飛落,河對岸叫姐姐,河這岸叫爹爹,叫聲姐姐快燒茶,外麵客來了。”這是紫陽民歌裏的舊時風情。

“碧波層層連天湧,茶香飄飄沁四方。賞茶藝,品茶湯;聽山歌,逛山莊。紫陽有仙境,遊客醉茶鄉。”茶與民歌就是這樣有機地融合到一起,使獨具特色的陝南茶文化得到了發揚光大。

在紫陽城裏,提起何氏三弟兄傳承紫陽民歌的故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72歲的何耀禮、68歲的何耀誌、65歲的何耀信兄弟三人在當地被譽為“唱家”。何氏三弟兄在紫陽縣城南的普通農家小院裏傳唱陝南民歌。他們把自己的這個地方稱為“何氏民歌大院”。老三何耀信的經曆頗為傳奇。他酷愛紫陽民歌,1996年自費近萬元買回好幾種樂器,又吸納鄉間愛好者組建了紫陽民歌鼓樂班。短短的幾年時間裏這支民歌鼓樂班由七人發展到16人,並由此催生了民歌文化的發展。現在紫陽縣城傳承民歌已成規模。全縣五個區域都有了自樂班,自樂班帶動了紫陽民歌的流傳,同時也豐富了當地群眾的文化生活。每年,自樂班外出演出的收入人均都在萬元以上。

2006年的元宵節,西北大學日本留學生飯島獎在何氏民歌大院欣賞了原汁原味的紫陽民歌。同年八月的中秋節,當飯島獎再次來到紫陽的時候,又一次來到何氏民歌大院欣賞紫陽民歌,飯島獎對紫陽民歌的熱愛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紫陽民歌獨特的魅力。

像何氏三兄弟這樣視民歌為生命的還有許多。

王安銀,這位深居紫陽縣界嶺鄉的淳樸農民能觸景生情順時而歌,脫口清唱上百首紫陽民歌。

夏清華是民歌“歌王”。他這樣談演唱民歌的感受:“我在演唱民歌的時候,特別注意地方語言的運用,這樣地方民歌的風格就會顯現。”

張宣強,一位被尊為紫陽民歌發展史上裏程碑式的人物。從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他便著手紫陽民歌的挖掘整理,同時整理創作了近千首民歌。

目睹紫陽縣城的變化,作為一名民歌愛好者,我也情不自禁地以歌抒情,我在新近創作的《茶香戀歌》中寫道:“年年采茶三月三,今年采茶早十天。采得嫩茶連夜做,錯過今晚等明年。哥哥忙往妹家趕,妹妹在屋等哥還。情投意合定終身,茶山日子樂無邊。”這首《茶香戀歌》經人譜曲,竟然在縣城裏傳唱開來。

紫陽民歌豐富著紫陽人的生活,也為紫陽贏得了榮譽。20世紀80年代初,紫陽的文藝工作者經過大規模采風,采錄到紫陽民歌及民間故事傳說數千件,整理編印民歌四冊、故事傳說五冊,極大地豐富了紫陽民歌的寶庫。2002年10月,紫陽被陝西省文化廳命名為“陝西民歌之鄉”,被陝西省音樂家協會確定為“陝西民歌創作基地”;2003年3月,紫陽被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的稱號;2006年,紫陽民歌首次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紫陽縣也被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民歌揚四海,茶香飄五洲”就是對魅力紫陽的盛世禮讚。

紫陽在告別過去,然而,在推進城市改造的同時,紫陽城東門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原軍區布告》的曆史遺存仍然受到很好的保護;潘家坡與教場壩相連的幽徑小巷和石板房舍,也沒有因為舊城改造而拆除,這裏還被確定為全國美術學院學生寫生的基地,每年都有來自全國各地的藝術家在這裏寫生作畫。由此我生出許多聯想:紫陽民歌是一棵常青樹。在紫陽,仿佛每座山頭、每條小溪、每塊石頭、每株小草以至每縷春風都蕩漾著民歌、民俗的韻律。

寫盡紫陽山和水,家鄉美景入夢來。改革開放的今天,紫陽人正以更堅定的步伐向小康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