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哉,“太極城”(2 / 2)

改革開放沒幾年,我參加了工作。從此,就有更多的機會來到“太極城”,後來呢,就住進了“太極城”。從此,能更近距離地感受“太極城”的變化。用心體驗,我越來越感到這是一座美麗的城市。

“太極城”的美,美在稱謂。過去,這裏人們雅稱縣城為“金線吊葫蘆”,那是指老城酷似一個浮在漢江與旬河二水交融處碩大的葫蘆。你想想看,一個有著數千年曆史的葫蘆,且用金線吊著,那肯定是個寶葫蘆。可為什麼現在又稱其為“太極城”呢?這是因為旬河呈“S”狀,切割兩岸的山嶺而形成的北岸“陽魚島”和南岸老城“陰魚島”,兩魚島環抱,“以優美、流暢的寫意線條”,天設地造,一個活生生的哲學符號——“太極圖”,展現在你的眼前。顯而易見,稱這座城“為祖國的壯麗河山增添了神秘的文化色彩和博大的思想內涵”是恰當的。

正是這種博大的思想內涵,賦予了“太極城”人以靈性。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精心打造下,縣城不斷地變換其優美的風姿,展示出地域的美。你看,早晨有太陽之神從窗前掠過;夕歸,鳥兒攜晚霞之夢在路畔翻飛;入夜,月光與江河之水相映,漾影逐波。被水環繞的“太極城”,形如巨輪,禦長風而破巨浪,揚帆鼓翼,跨江河而迎曙光。節日的“太極城”更是別致。若你在這裏休閑度假,引朋邀友,廣場有花壇簇繡,綠草鋪茵,噴泉如瓊樹繽紛,光影似彩虹布陣,身臨其境,豈不美哉!

雨過天晴,登觀景台,攬“太極城”勝景。漫步蜿蜒盤旋,寬敞整潔的觀光路,一路賞心悅目,滿腔畫意詩情。放眼江河環繞,高樓大廈,碧水青巒,雲山霧水,氣象萬千。老城,古路環繞,曲徑通幽。漢江、旬河上座座橋梁,車流不斷。新城,幢幢高樓依山而立,祝爾康大道傍水而築。一列列飛馳而過的列車帶來創業者的理想,又帶走“太極城”無數放飛的夢想。更有那康華小區、美華酒店揚起民營經濟發展大旗,旬河大道、太極大廈奏響三個文明和諧樂章。好一個欣欣向榮的“太極城”——我魂牽夢繞的家鄉!

這僅僅是“太極城”表象的美。太極城的美,還表現在豐富的文化特色。這裏具有三秦、荊楚、中原、巴蜀、嶺南和吳越等多元文化,可謂文化底蘊深厚。“漢調二黃”、“陝南曲子”、“漁鼓”、“皮影戲”、“民歌”等民間藝術豐富多彩。始建於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的旬陽文廟為陝南迄今保存較為完整且陳列館藏文物最為豐富的宮殿式古建。館藏的三千餘件各種文物標本,二千餘件藏品無不昭示著“太極城”悠久燦爛的曆史文化。靈崖寺、孟達墓、文星塔、洞兒碥道觀等一批曆史遺跡為研究旬陽的曆史提供實物考證。如今的旬陽人以“太極城”為切入點,發展文化、消費文化,以豐富的文化、飽滿的熱情創造出社會和諧發展之美。充滿文化生息的“太極城”怎能不讓人心馳神往?

曆史記述的是過去,“太極城”更有傳承曆史,超越曆史的美。這種美體現在太極城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展現在發展變化的大街小巷、樓堂館所、激情廣場、動感鄉村,展示於蔚藍蔚藍的天空中,蘊藏在“太極城”人的心中。

今天,當我們早已不再憑票購物,憑票吃飯,甩掉貧困、走過溫飽,走向富裕的時候;當我們早已摒棄陳規陋習,改掉不良習慣,大膽改革,大膽創新,從農業文明走向工業文明的時候;當我們在充分發揚民主,尊重群眾首創精神,引導人們朝著昂揚向上的方向發展的時候;當我們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在構建和諧社會的大旗下,揚帆展翼的時候,我們的“太極城”,正像一位純情的陝南少女,以她獨有的天姿、美麗的風韻,在展現獨具魅力的同時歡迎著八方來客。

美哉,“太極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