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波蕩漾護城河(1 / 2)

從“冬儲菜”到爐灶的變化,從黑白電視機到彩色電視機的換代,從鄉間小路到高速公路的四通八達,都市,圓了我們多少美麗的夢。

生活奏鳴曲就是獻給改革開放的一首動聽的歌。

劉德海

我在20世紀70年代初,隨服役的部隊從山城重慶換防來到了西安。初到古城,第一眼看到的便是盡管千瘡百孔,遍體鱗傷,斷垣殘壁,但仍不失雄偉的明代古城牆和沿城牆寬20米,長14.6公裏的護城河。護城河邊、城牆腳下,到處是用瀝青氈、破磚爛瓦搭建的低矮、衛生條件極差的民房;護城河兩岸垃圾成堆、汙水橫流、雜草叢生,成為蚊蠅滋生的場所。護城河還扮演著城市泄洪渠和工業汙水排放溝、城市生活汙水沉澱池的多種角色,十多米深的護城河幾乎被淤泥填滿,臭氣熏天。炎熱的夏天,從很遠的地方就能聞到護城河散發出來的難聞氣味,每個從護城河邊走過的人都不由得掩鼻急行。那時候,護城河就好像是一塊貼在西安這座文明古城身上的膏藥。老百姓說,護城河汙染這樣嚴重,與這座保存完好的明代城牆極不相稱,也與這座以曆史文化遺跡而著名的旅遊城市形象極為不符。筆者在為古人的偉大創造震撼的同時,也不止一次地為古城牆和護城河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利用而感到惋惜。

20世紀80年代,西安市委和市政府下決心從清除淤泥開始,分期對古城牆、護城河進行綜合治理改造。從機關到學校,從工廠到部隊,一場大規模治理護城河的攻堅戰打響了!在這場攻堅戰中,解放軍戰士義不容辭地衝在了這場戰役的最前麵,作為一名戰士,我也親自參加了護城河的清淤工程。

護城河清淤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且不說散發出的臭氣讓人窒息,僅僅要把河底的淤泥運上岸就頗費了一番工夫。糊狀的淤泥盛裝在用柳條編織的籮筐裏不等運到岸上就幾乎漏光了。用洗臉盆和塑料桶接力傳運吧,速度又太慢,而且勞動強度大,傳遞一天下來兩隻胳膊酸疼難忍。後來。戰友們發明了用一塊方形的塑料編織布四角拴上繩子,或者兩人抬或者一人擔的辦法,提高了效率和速度,但新的問題又產生了,因為沉積的淤泥很厚,退水後形成稀糊狀,我們穿著短褲,光著腳清淤,稍一用力腳就會陷進淤泥中,拔起左腳,右腳陷進;拔出右腳,左腳又陷進。每個人自顧不暇,還幹什麼活?為了解決這個難題,戰士們在淤泥的表麵鋪上稻草簾再加蓋寬木板,這個土辦法還真奏效,不管是挖泥還是運泥,再也不會陷下去了。往河岸運送淤泥的過程也很辛苦。從護城河底到岸上大約有近十米的高度,夾角是45度以上的斜坡,擔著或者抬著裝滿淤泥的編織布“筐”,隻能往上爬。由於斜坡上灑滿了稀泥,稍不留神連人帶“筐”又會滑到護城河底,渾身沾滿淤泥,狼狽極了。這就是部隊進行護城河清淤時的場景,一天下來,烏黑惡臭的淤泥濺滿全身,滿臉的泥水被汗水衝出痕跡,活像戲劇中的花臉人物。後來實行了機械化作業,情況大為改觀。用卷揚機拖著灰鬥往岸上運送淤泥,不但加快了工程進度,也減輕了清淤者的勞動強度。經過戰士們的艱苦奮鬥,護城河清淤工作終於勝利完成了,戰士們終於向西安市民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也許,命運注定我和這座城市結下了不解之緣。轉業的時候我選擇了西安。從此,便和它朝夕相處,一天天見證著護城河的變化。

護城河雖然經過多次治理,但是,汙水流入護城河的現象並沒有徹底杜絕。這是市政管網建設不科學,雨水、汙水管道不分,城區四十多條雨水管道內彙聚著大量的生活汙水直接注入護城河,加上上遊用於蓄水和排水的明渠攜帶著大量雜物流入護城河所導致的結果。據專家測算,高峰時期每小時有六千三百多立方米的汙水注入護城河。短短幾年的時間清淤後的護城河再次淤積,厚度達到了80公分,水體再次遭到汙染,嚴重影響了城市環境和環城資源的開發利用。

“幾十年來,護城河的變化我們都看在眼裏。護城河是西安最美的項鏈,它應該與城牆、環城綠化帶相得益彰,成為西安這座城市獨特的魅力。”這是群眾的呼聲。

“護城河汙染狀況必須得到改觀,這不僅是西安市城市建設者和管理者的重要工作內容,更是廣大老百姓的強烈願望。”這是領導的決策。

“對向護城河排汙的管道進行截流改排,徹底杜絕汙水流入!確保水質有較大的改善,必須讓護城河徹底清澈起來,成為老百姓休閑的好去處。”這是徹底治理護城河再次淤塞的最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