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果園

去年7月,與雲表姐相約,我又一次來到婆姨家。雲表姐帶我在村子轉了一圈。村子比過去大了許多,過去那些低矮的土房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規劃整齊的兩層樓房,家家戶戶房前屋後栽滿了果樹和花卉。出了村子,我們來到姨婆家的果園。園子很大,有一片蘋果園、一片梅李園和一片桃園。在較小的果樹間套種著西瓜和蔬菜。蘋果樹品種是矮化紅富士,樹型雖然不大,但果實累累,壓彎了樹枝,滿樹的蘋果已開始著色,看來又是一個豐收年。走進梅李園,大部分果子已經賣掉,剩下的幾樹梅李早已熟透。與梅李園相鄰的是桃園,桃子又紅又大,好像專門等候人來采摘。我就像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一樣驚喜不已,一會兒摘桃子,一會兒摘李子。我突然發現摘果子的感覺竟比吃果子的感覺好得多,就像孫悟空進了蟠桃園一樣快樂無比。

直到太陽快要下山,我和雲表姐每人懷抱一大堆果子來到果園中央的一塊高地。這裏蓋有一間房子,是看園人住的。大表叔正坐在一塊石頭上抽著旱煙,看見我們貓著腰懷抱果子的樣子,便哈哈大笑著說:“看把你們忙的,叫孩子們拿大袋子去摘!”放下果子,我坐下來和表叔閑聊起來。我對表叔說:“你都六十多歲了,還經營這麼大一個果園,就不知道坐在家裏享享清福?”表叔笑著說:“看你說的,我這園子一年收入兩萬多元哩!咱原來是窮怕了,現在黨的政策這麼好,人人都在奔小康,我哪能閑得住?再說,我精通果樹栽培技術,不論是育種還是嫁接咱都在行。今年秋季,我還準備到楊淩農科城去引進油桃和棗梨新品種哩!”看到表叔滿懷希望的神情,望著這滿園的瓜果,我的心情卻難以平靜。

那是很小的時候,在姨婆家,大人們都到田間搞“農業學大寨”運動去了,我和雲表姐在家看管一歲多的小表弟。天已經黑了,表弟因為饑餓哭鬧不停,怎麼都哄不下。雲表姐無意間從口袋摸出一分錢硬幣,說可以買一塊水果糖。聽說有糖吃,表弟不哭了。我們抱著表弟,揣著一分錢來到代銷店。門早已關了,我們隻好找到售貨員家,說明來意,售貨員說一角錢九個糖,一分錢買不下一個。我們隻好失望地往回走,表弟又開始哭鬧,那聲音撕心裂肺,讓人揪心。雲表姐又氣又急,將表弟放在地上,抱頭痛哭。那場麵深深地刺痛了我,直到三十多年後的今天,我時常會想起那一場景。望著滿園的果子,我想,那時如果有一顆果子,表弟也會破涕為笑,雲表姐也不會那麼無助,那麼傷心。可是那個年代高喊著“以糧為綱”,實際糧食根本不夠吃,更別提其他了。當時,誰要敢種經濟作物就會被割“資本主義尾巴”。自從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人們好像一下子長了心眼,許多在當時想都不敢想的事早已變為現實,人們不僅解決了溫飽問題,而且日子越過越紅火,就像這滿園果子一樣甜美、可人。

如今,姨婆跟著大表叔一家生活,二表叔和三表叔各有一院住處,全村莊基統一規劃,房子蓋得很氣派。他們每一戶年均純收入都在三萬元以上。姨婆每天總是樂嗬嗬的,她最愛說的一句話就是:“現在社會好得很,我也趕上了好時代。”是啊!改革開放,使中國人民徹底擺脫了貧窮,走上了富裕之路。中國農民改變了“麵朝黃土背朝天”的形象。30年的改革開放之路見證了這是一條成功之路、富裕之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將會沿著這條康莊大道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