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夢卻在無意間(2 / 2)

生活就這樣一天天地改變著。以後,國家又在農村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縣上有了廣播電台、電視台,村村通了電,群眾不但通過衛星地麵接收到三十多套豐富多彩的電視頻道,還能天天看到、聽到本縣的新聞。無論城鎮還是農村,辦婚事,電視是必不可少的陪嫁品。人們向往的“三轉一響”(自行車、手表、縫紉機、錄音機)早已普及。摩托車、電視機、單放機、VCD也早已進入百姓家。坐在家裏,打開電視機,便曉天下事。“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這句古語在電視裏得到了很好的印證。

我們歡呼電視時代的到來,它對改變人的生存方式起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電視越來越多地引導人們追求時尚,追求新潮,追求文明高雅、積極向上的新生活。

土地一直是農民千百年賴以生存的命根子。改革開放以來,農民越來越多地得到了實惠,越來越多的農民從土地中得到解放,走上了富裕道路。我初中有個同學叫呂俊峰,畢業後承包南灣農場四百多畝山地,種植優質核桃六百餘棵,年產幹核桃三萬餘斤,年收入均在二十萬元左右。在城裏買了兩套住房,還買了小轎車,小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在我的家鄉彭鎮,鄉鎮企業落戶農村是一大亮點,彭鎮工業園區建成後,陝西方舟製藥有限公司、陝西棋智核桃飲品有限公司等一批規模企業先後入住彭村,村上的富餘勞動力不再迷戀於“三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娃娃熱炕頭”的小農生活了。

山裏人走出山門闖世界。在彭鎮讓地莊村,80%的青壯年勞力,紛紛放下鋤頭,丟下犁耙,騎上摩托出外打工掙錢去了。村上的魏承仁等一批有誌青年上北京、下深圳、闖廈門,攬活包工,買房、買車。村上有個青年叫王俊峰,當年投親靠友來到北京當保安員、做管道工,工作勤勤懇懇,吃苦耐勞,贏得了公司老板的讚許,還被任命為北京煤氣管道安裝公司副總經理駐廈門分公司經理。越來越多的山裏人憑著聰明才智和勤勞的雙手拓開了致富路,和城裏人一樣瀟灑地生活著。

老一輩人這樣看改革開放以來的變化:原想“點燈不用油,耕地不用牛”是“實現共產主義”的生活標準,“樓上樓下,電燈電話”是城裏人的生活方式,可現在,這些生活標準在咱們農村早就達到了。

我在想,村裏的那些碌碡、磨碾和老井怕是要變成文物永遠地記載到曆史檔案裏了吧。可不是嗎?那一年,村裏幾個老人伸出粗厚的繭手撫摸碌碡、磨碾和井石、轆轤,動情地說:“老戰友,咱們都退休啦!”老百姓說的是大實話,他們看改革開放的成果就是通過身邊的這些小事。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城不在大,宜人則成。從古都西安出發,沿210國道北上,越金鎖雄關,穿南山隧道,約兩個小時車程,便到了號稱“中國避暑城”的山城宜君縣。這就是我的家鄉。

我以家鄉的變化為榮。閑了的時候,我們也會在縣城瀟灑走一回,享受生活的快樂。

傍晚時分,約三兩個好友或於當街燒烤攤前,或在南山鑫怡莊園裏要上幾個農家小菜,置於石桌之上,呷幾口宜君當地生產的純糧佳釀“大西北”,甘醇中濃烈,清冽中高亢,觥籌之間不覺醉意朦朧,翹望晚間宜君,街燈通明,霓虹燈閃閃,舞曲悠揚,遊人熙攘,令人遐思翩躚,流連忘返。此乃人間仙境啊!

30年前這樣的生活我們敢想嗎?圓夢卻在無意間,在中國避暑城宜君,我們就是一群最為幸福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