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以“萬灣李”為主的水雜果產業發展態勢喜人,核桃和蘋果發展到200畝,全村果業收入300萬元以上,戶均收入六千餘元,人均1800元。“一村一品”使鄉裏人鼓起了曾經羞澀的腰包。
在萬灣村鍛煉時還有一件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萬灣村群眾一直沿襲著養豬的傳統習慣。盛夏,是疫病多發季節。2003年夏天,縣良種場投放在萬灣村的48頭良種母豬,先後出現不同程度的疫情,緊急防疫非常必要,對症治療效果又不明顯,養殖戶人心惶惶,情急之下,個別人準備退出養豬業。當時的養豬市場已出現低迷、蕭條的跡象。村兩委會及時掌握了養殖戶的情況,組織召開了產業戶會議,針對性地做養殖戶的思想工作,同時還邀請縣上畜牧獸醫專家講解豬病的預防治療知識,為群眾釋疑解惑,對症下藥。不但控製住了疫情,而且以此為契機,改善、優化豬的品種,緩解了豬仔緊缺的局麵,最大限度地減少了損失,保護了農民的切身利益。那次事件,讓初來乍到的我看到了萬灣村紮實的產業基礎,更看到了萬灣村這些具備較高素質、團結協作、能撲下身子一心為民、急群眾所急、想群眾所想的村幹部。
近幾年,不定期的實用技術培訓,使“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口號轉化成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市場效應的無形作用,進一步激發了群眾的養豬熱情,扶貧貸款和能繁母豬補貼等群眾看得見的惠農政策的相繼實施,再加上村委會在圈舍建設的用地和資金方麵的協調與傾斜作用,極大地鼓勵和調動了養殖戶的積極性。產業致富的發展思路使萬灣村的養豬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局麵,全村年豬飼養量3100頭,收入46.5萬元,人均增收300元。產業致富使萬灣人過上了殷實、幸福、安逸的富足日子,健康運營的農家樂和李梅、勞務輸出與養豬業的穩定增收渠道,使2008年萬灣村的人均收入有望超出全縣平均水平300元。
天地之間有杆秤,這秤砣就是老百姓,隻要你為群眾幹了實事,群眾就會把你記在心上。從這些點滴小事上,我看到了基層幹部悄悄變化的工作作風。
留在萬灣村的思考
思考一:萬灣村僅僅是中國農村發展變化的一個縮影。在十幾年的基層工作中,我身臨其境地感知了農民的不易,他們在承包地裏辛勤耕種,地裏種什麼,不全由他們自己。而在改革開放中一切都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尤其是2004年中央一號文件取消林業特產稅,農業稅降一個百分點的政策大快人心,到了2006年1月1日,全國徹底取消了農業稅,中國的農民獲得了最大限度的自主權。如今,農機具有補貼,能繁母豬有補貼,農村沒有收入的“五保戶”還能吃上“低保”,一係列惠農政策的出台,就像和煦的春風吹散了農民臉上的愁雲。如今,他們在承包地裏放開手腳自由耕耘,用樸素和豪情抒寫著幸福和諧的新生活。
思考二:農村對於我來說是親切的。我生長在農村,是農村樸素、博大的愛滋養、哺育了我。對於農村,我有著無法言喻的激動和亢奮,潺潺流淌的溫情小溪,豐腴廣闊的多情土地,暗香浮動的豐收田野,厚樸卻默然的山嶺,巷道口餘溫猶存的熟悉的石頭,已被遺忘卻又聲聲喚起的乳名,真誠又毫無虛飾的親切問候,永遠不褪色的鄉音鄉情,觸手可及的鮮活又火熱的鄉居日子,無論我身在何方,也不管我幹什麼,農村永遠都是我心靈的家園和溫馨的港灣……
這以後,我雖然離開了萬灣村,但萬灣村的變化仍然時時引起我的注意。2006年,萬灣村被市、縣兩級確定為新農村建設示範村。在各級領導、各個部門的通力協作下,萬灣村先後爭取項目資金近六百餘萬元,實施了基礎設施建設及村容村貌改造工程。進行新農村建設以來,萬灣村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提到這些年的變化,萬灣村樸素的村民說:“共產黨就是好,重視農村建設,把咱農民真當這麼回事!”
想一想,從我到萬灣村進行基層鍛煉算起到現在也不過隻有五年的時間,五年,在歲月的長河中如白駒過隙,但就是這不同尋常的五年卻是萬灣村發生深刻變化的五年。五年,政策對頭,人心思進,萬灣村的村民們通過他們的不懈努力正在默默地改寫一個村子的曆史。而我也慶幸自己能在這樣的變革時代裏有過一段與萬灣村村民同甘共苦的經曆。這段經曆讓我看到了幹部帶領農民在奔小康的路上發揮的表率作用。我將像他們那樣工作。
這種基層生活所獲取的精神財富讓我受用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