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建霞

對於萬灣村,我有話要說,不僅因為在我成長的歲月裏,它是我常來常往的村莊,而且還因為作為一名基層幹部,我曾一次次地走近它,一次次地被它感動著。短短幾年,萬灣村便由一個封閉落後的小山村變成現代化的新農村:一座氣勢恢宏的通村大橋橫跨在丹江上,嶄新的小學教學樓和示範型村級組織活動場所也建了起來,平展的水泥路繞村而過,貫通各組、各戶,時尚、漂亮的民居鱗次櫛比,村前良田廣闊,村後瓜果飄香,來來往往的車輛川流不息,處處洋溢著新農村的和諧氣氛。但我知道,萬灣村的變化隻是新農村建設的一個縮影,它沒有驚天動地的故事,一切都來的平平常常。但就是這不經意的變化卻讓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改革開放的進程。

要說萬灣村的變化還得從修丹江橋和發展“一村一品”說起。

修橋的故事

2003年7月,在丹鳳縣棣花鎮工作的我被鎮黨委、政府分配到所轄的萬灣村包村。萬灣村距離鎮政府五華裏,是丹江南岸一個依山傍水的淺山村,由於與312國道隔著一條丹江河,交通不便,因此,村子發展相對滯後。這個古老的村子沒有一條像樣的大路,通往各家各戶的路都是沿河溝自然形成的羊腸小道。

8月,漫天的大雨鋪天蓋地而來,幾天幾夜下個不停,丹江暴漲,汛情危急,美麗的丹江已失去了往日的溫順,洶湧的波濤不斷地衝刷著萬灣村堤岸的沙石,黑雲翻墨,白雨吐珠,那座連接兩岸唯一的一座鋼管橋在咆哮的洪水中顯得那麼羸弱,隨時都有垮塌的可能。“危橋、禁止通行”的警示牌像一道無聲的命令,威嚴地懸掛在雨中的橋頭。暴漲的丹江無情地阻隔了萬灣村與外界的聯係,不僅群眾通行困難,生產生活無法正常開展,就連在丹江南岸茶房中學讀書的學生吃飯和上學都成了鄉親們最揪心的事。在防汛的日日夜夜裏,村幹部率領著群眾晝夜護堤,嗓子喊啞了,有的幹部還累得發起了高燒,可是,作為一名基層幹部,誰都知道在群眾遇到困難的時候自己所處的位置,大家顧不上休息,連續作戰,直到水位下降。

像這樣的情形,萬灣村的村民不知遇到了多少次。萬灣村的祖祖輩輩都想修一座橫跨丹江結實耐用的大橋啊!村裏的幹部再也坐不住了,他們跑縣上,進省城,在外跑資金,尋讚助,有時候一天吃不上一頓熱飯,喝不上一口水,但他們隻有一個想法,能把修橋的事情辦妥就是最大的安慰。

幹什麼事都不是一帆風順的,修橋也一樣。更何況修橋引線還要占個別村民河道的拾荒地,有的村民固執地堅持自己的既得利益,不願意修橋。這時,村幹部就挨家挨戶地做這部分村民的思想工作。在他們耐心的開導下,村民們終於明白了修橋對於村上發展經濟的重要性。接著,村委會又充分發揮廣播室的作用,利用吃飯和睡覺前的時間向全體村民宣傳修橋的好處,終於爭取到了全體村民的信任和支持。於是我看到了這樣一個激動人心的場麵:在村上召開的動員大會上,退休教師李海山第一個走到捐款箱前,自豪地捐出了500元錢,陣陣掌聲將捐款活動推向了高潮;豁著牙、癟著嘴的老人顫巍巍地從家裏拿出了好不容易湊下的壽衣錢;小學生也毫不吝惜地掏出了積攢了好久的零花錢,臉上漾起了花兒一樣的笑容……不到一周時間,隻有490戶、1623人的萬灣村出乎意料地籌資二十多萬元。這對當時生活還不富裕的農民來說真不容易啊。

經過全村幹部群眾不懈的努力和積極主動地爭取各方麵的支持,2004年8月,一座總投資130萬元,長130.40米的連接312國道的通村大橋順利建成。萬灣村群情激昂,鑼鼓喧天,憨厚的村民敞開歌喉,抒發心中的歡樂。橋通了!路暢了!封閉的萬灣村終於打開了與外界的通道,為萬灣村日後的建設和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為農副產品尋出路

我進村時恰逢李梅成熟季節。村子對麵的312國道上,一溜兒地停放著提前聯係好的遠道而來的大貨車。黃澄澄的李梅一個緊挨著一個,密密實實的,壓彎了枝頭,圓溜溜熟黃的李梅與一張張笑容可掬的臉龐相互映襯,構成了一幅喜慶的豐收圖。正是這小小的李梅,把村民們領上了致富路。

萬灣村因盛產李梅而遠近聞名。這裏產的李梅是經過省農業廳認證的無公害農產品,種植麵積1800畝,其中進入盛果期七百餘畝,年產量三百餘噸,產值六十餘萬元,農民人均淨增收三百多元。然而,李梅樹老齡化和李梅的銷售與深加工問題一直困擾著果農。多年來,鎮上和村裏的幹部一直都在為做大做強李梅產業而尋找好的解決辦法,他們充分利用省市縣大型會議和召開現場會的良機,大力宣傳推介已注冊了的“萬灣李”,利用農高會搭建的平台,積極尋找合作夥伴,尋求適生品種。已引進優質“紅喜梅”品種示範栽植20畝,並製定了五年內完成300畝老齡化果樹改造的科學方案,力爭在2010年全村優質李梅種植麵積2000畝。

我看到,為尋找銷路,鎮村幹部們曾多次赴河南、深圳等地尋找客商,簽訂銷售合同,減少市場風險,最大限度地保護果農利益。2008年由於雨量偏少,旱情嚴重,使李梅的品質下降。為給李梅找到合適的“婆家”,鎮村幹部冒著高溫奔赴河南,找到盧氏縣梅幹廠,費盡口舌的做工作。廠方終於答應為果農預付兩萬元風險抵押金,以每公斤不低於0.4元的價格全部收購,並派技術人員親臨萬灣村進行儲藏技術現場指導。鎮村幹部的一舉一動群眾看在眼裏,記在心上,通過這一件事,我也深深地體會到了為群眾辦好事,不是掛在嘴上的口號,而要實實在在地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