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良鵬
油菜花飄香的季節,我隨朋友來到了位於大荔縣羌白鎮西北的麻家莊。
這個村距鎮政府大約七八公裏,我們騎車出了縣城,一路上,曠野靜寂,車輪飛轉,月色朦朧,恰似給大地萬物披上了一層薄紗,一切都那麼美。公路兩旁的大弓棚西瓜,隨處可見,一片連著一片,白茫茫地看不到頭,用竹片撐起的塑料薄膜借著汽車燈光泛著白暈。我們的車剛駛過洛河橋,後麵趕上來一輛小四輪,車上裝滿了東西,在燈光的照射下,才看清是鮮綠的蔬菜,朋友告訴我:“那是咱縣的大棚菜”,語音剛落,後麵又趕上來一輛裝滿蔬菜的機動三輪車,朋友忙說:“你瞅,又是一車。”我心裏明白,這幾年大荔縣特色農業,大棚工程建設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縣委、縣政府的正確決策,調動了群眾的積極性,給菜農吃了定心丸。群眾嚐到了大棚菜的甜頭,如今又大規模地搞起了大棚西瓜……一聲笛鳴,打斷了我的思緒,抬頭順著燈光看去,一座小村莊顯在眼前,朋友說:“這就是麻家莊。”
走進麻家莊,家家已是燈火通明。辛勞一天的人們此時正在歇息。隨朋友跨進他家院門,迎接我們的是他的父母。二老又是招呼我們坐下又是沏茶水,很是熱情。坐定後,老人便和我們拉起家常。他介紹說:“麻家莊有四百多口人,近百戶,過去也是有名的窮村子。在計劃經濟時期,地裏種啥不能由自己,那時候雖然也是天天忙碌,但一年四季都為吃飯穿衣發愁,日子過得很是拮據。改革開放以來,村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這幾年經過不斷調整產業結構,村上90%以上的農戶都種了大弓棚西瓜,作務好的,每畝收入四千多元哩!大棚西瓜富了麻家莊。有了錢就舍得投資,群眾自籌資金近二十萬元打機井十多眼。如今,莊裏有三輪車、摩托車一百多輛。經濟發展了,給莊裏帶來了安定祥和……”從老人的話語裏,我意識到經過30年的改革發展,在農村這片廣闊的土地上,希望的胚芽已經結出累累碩果。
借著月色,我隨朋友來到另一戶人家,主人是一對年輕夫婦,經過一天的勞累,他們正聽著秦腔,沉浸在被秦腔彌漫的氛圍裏,見我們來了,忙熱情招呼。我打量著這個普通農家的屋舍,雖然沒有城裏的豪華裝飾,可新蓋的房屋十分寬敞,且坐落有致。院子裏停放著三輪車、摩托車等機械工具。走進客廳,數字電視、冰箱、真皮沙發、音響等陳設都很有檔次,連我這城裏人也感到眼紅。女主人快人快語,頗有興致地說:“現在的農村比前些年好多了,惠農政策把咱引到小康路上,家家都過上了好日子。”朋友接過話茬道:“農村發展到今天,的確不容易,這都是思想不斷解放、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和完善的結果。”趁朋友和主人說話的當兒,我才有機會打量起眼前這位男主人:他個高體胖腰圓,給人一種踏實忠厚的感覺。他話語不多,說出的話卻很實在,也很有信心,他說,“農民要增收,關鍵是要走出傳統農業束縛,向高科技農業要效益。過去一畝麥子產八百多斤,價值不過六百多元,加上玉米收入,也不過千元左右,現在一畝大棚西瓜,收入有四千多元……”看著他說話帶勁的樣子,我也深感農村改革發展的前景樂觀。男主人還高興地說:“等今年大棚西瓜賣了錢,咱就準備買小轎車……”
走出這家大門,我又聞到了濃鬱的槐花香。是呀,這花香蘊含著麻家莊人渴望美好生活的情結。在回城的路上,我暗想,別看麻家莊村小,它卻是大荔農村改革發展的一個縮影,但願麻家莊人的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