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巧紅
改革開放在安徽鳳陽小崗村拉開序幕是在30年前。30年間,中國廣大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丈夫的老家,我的第二故鄉——西鄉縣城關鎮蓮花村,也經曆了土地家庭聯產承包、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村稅費改革、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等發展階段,昔日的窮山溝變成了全國第二大櫻桃生產基地、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
今年五一小長假,我們全家回到蓮花村席家溝,這裏因盛產櫻桃又名“櫻桃溝”。沿著寬闊的櫻花大道,不知不覺便到了櫻桃溝景區。映入眼前的是一盞盞路燈伴隨著一條條蜿蜒的水泥路,仿佛玉帶般地環繞著成片的櫻桃林,樹上掛滿了瑪瑙般的果實,一座座白牆、紅簷、青瓦、灰牆裙的民居若隱若現,如織的遊人有的在觀景,有的在采摘櫻桃。丈夫激動地說:“變化真是太大了,簡直不敢相信這就是生我養我的小山村。”
丈夫生於上世紀60年代末期,依稀還記得30年前的往事。30年前,這裏是一片貧瘠的土地,經濟發展嚴重滯後,農業基礎設施匱乏,交通信息不靈,大多數村民住的是茅草屋,走的是黃泥路,村民靠集體勞動掙工分。他記得男勞力一天十分工,女勞力一天八分工。丈夫一家九口居住在不足60平方米的土坯房裏,人多勞力少,是典型的缺糧戶。迫於貧困,大姑子和小姑子輟學在家,全家人省吃儉用才供丈夫讀完了中專。
改革開放是1978年開始的。從此,偏僻的山村也悄悄地發生著變化。
1980年,蓮花村實行了土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把土地和家畜等主要生產資料分到了各家各戶,大家像換了個人似的,一改大集體時期的耍奸溜滑,在承包田裏幹得都很來勁。連續幾年,全村糧食喜獲豐收,村民由缺糧戶變為餘糧戶,結束了吃“返銷糧”的曆史。
我和愛人正在說著過去的這些事,就聽到有人在背後叫我們,回頭一看,是丈夫小時候的夥伴,現在他既是一名村幹部還是櫻桃溝景區“農家樂”的經營者之一。寒暄之後,我們受邀來到了他家。這是一幢建於櫻桃林中的兩層小樓:屋裏客廳、臥室、衛生間一應俱全,外麵配套的還有車庫哩!冰箱、彩電、電腦這些城裏人有的他們這裏都有。
對於這些年村裏發生的變化,這位小時候的玩伴最有發言權。
男主人娓娓而談地道出了他的發家史:“前些年,咱們席家溝是全村最窮的地方,農民的收入主要靠種地和養豬,櫻桃規模也很小,賣櫻桃的零星收入隻能換點油鹽醬醋。農業基礎設施和交通條件很差,基本是靠天吃飯,通往縣城隻有一條橫穿鐵路涵洞的泥濘路。我的家裏也很貧窮。我初中沒有畢業就回到村裏勞動了。咱們席家溝雖然窮,但適合櫻桃生長。早在上世紀70年代,這裏的櫻桃就因色鮮味美而聲名遠揚。從1985年開始,政府先後號召村民因地製宜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實施‘一村一品’項目建設,鼓勵大規模種植櫻桃。縣農委還給大家免費發放優良品種的櫻桃苗,村上還邀請了技術人員到現場傳授剪枝、壓枝和病蟲害防治技術。縣上先後投資了九十多萬元修建了高抽站、蓄水池,僅鋪設的供水管道就有3000米,這樣一來,種櫻桃林澆水有了保證,自然就調動了村民的積極性。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近十年的努力,全村櫻桃種植麵積已達二千餘畝。每年櫻花盛開和櫻桃成熟季節,便吸引了大量的遊人,人們開始把席家溝叫做‘櫻桃溝’。這時,政府又在咱村實施旅遊開發戰略,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2006年下半年至2008年4月,政府按照景區規劃,加大了櫻桃溝這一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的開發建設力度,先後投資四千多萬元修通、硬化了櫻花大道、櫻花二路,還在櫻桃林裏新修了多條觀光人行通道,栽植了風景樹,安裝了路燈,光新修和改建的停車場就有三處,景區的通行能力和環境改變以後,前來觀光的遊客再也不用走泥路了。櫻桃溝裏的觀景平台、十二生肖園、休閑長廊等把這裏打造成了休閑、娛樂為一體的魅力景區。我就帶頭辦起了‘農家樂’,為遊客提供餐飲服務。2008年的五一小長假和西鄉縣櫻桃、茶葉節暨漢中仙毫賽茶大會前後,是櫻桃溝最火爆的時候,共接待縣內外遊客41萬人次,景區開辦的36個‘農家樂’實現營業收入126萬元,戶均收入3.5萬元。政府投資,群眾受益,我們的日子越過越舒心,就像芝麻開花節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