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放棄藥物我們的選擇變得更多一(1 / 1)

放棄藥物,我們還可以用什麼來戰勝病魔?答案其實很多。本章總領性地介紹了常用、簡便的自然療法,如穴位療法、足療、食療、音樂療法等。本章旨在告知讀者,我們在生病時的選擇絕非藥物這一種,自然療法可以提供更多、更好的選擇。

第一節 中醫經典綠色療法

刮出健康新生活——刮痧療法

刮痧療法是用邊緣光滑的嫩竹板、瓷器片、小湯匙、銅錢、硬幣、玻璃等工具,蘸植物油或清水在體表部位進行由上而下、由內向外反複刮動,用以治療疾病。多用於治療夏秋季時病,如中暑、外感、腸胃疾病。

刮痧療法又稱為“夏法”,元、明時期就有較多的刮痧療法記載。及至清代,有關刮痧的描述更為詳細。《痧脹玉衡》曰:“刮痧法,背脊頸骨上下,又胸前脅肋兩背肩臂痧,用銅錢蘸香油刮之。”《理瀹駢文》載有如“陽痧腹痛,莫妙以瓷調羹蘸香油刮背,蓋五髒之係,鹹在於背,刮之則邪氣隨降,病自鬆解。”《串雅外編》、《七十二種痧證救治法》等醫籍中也有記載。由於本療法無須藥物,見效也快,故現仍在民間廣泛應用,我國南方地區更為流行。

刮痧對機體的作用大致分為兩類:一是預防保健作用,二是治療疾病作用。其作用機製為:

1.利尿排毒:通過刮拭腎經、膀胱經等部位,並在治療前後各飲一杯溫開水,可產生良好的利尿排毒作用。

2.發汗排毒:應用具有發汗解表作用的揮發性刮痧油進行刮痧按摩,能促使毛孔開張、汗液排泄,加快新陳代謝,以促進體內毒素與廢物的排出。

3.清除毒素:刮痧療法的出痧過程可使局部組織高度充血,血管神經受刺激,血管擴張,血液及淋巴液循環加快,吞噬作用及轉運能力加強,從而加速體內廢物、毒素的清理。

4.舒經活絡,能讓人更加放鬆,更加容易入睡。

操作方法:

1.先暴露患者的刮治部位,用幹淨毛巾蘸肥皂,將刮治部位洗擦幹淨。

2.刮治手法:施術者用右手拿取操作工具,蘸植物油或清水後,在選定的體表部位,輕輕向下順刮或從內向外反複刮動,逐漸加重,刮時要沿同一方向刮,力量要均勻,采用腕力,一般刮10~20次,以出現紫紅色斑點或斑塊為度。

3.一般要求先刮頸項部,再刮脊椎兩側,然後再刮胸部及四肢部位。一般自上而下刮。

4.四肢部位:從大腿開始,向下刮,每次隻能刮一個方向,不能像搓澡一樣來回地刮,靜脈曲張者則需由下往上刮。

5.如果有出血性疾病,比如血小板減小症者無論頭部還是其他部位都不能刮痧。如果有神經衰弱,最好選擇在白天進行頭部刮痧。

6.刮痧一般約20分鍾,或以病人能耐受為度。本療法臨床應用範圍較廣。以往主要用於痧症,現擴展用於呼吸係統和消化係統等係統性疾病。

知“足”者長壽——足療

在中醫文化中,足浴療法源遠流長,它源於我國遠古時代,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的知識積累和經驗總結,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曆史。古人曾經有過許多對足浴的經典記載和描述:“春天洗腳,升陽固脫;夏天洗腳,暑濕可祛;秋天洗腳,肺潤腸濡;冬天洗腳,丹田溫灼。”蘇東坡曰:“熱浴足法,其效初不甚覺,但積累百餘日,功用不可量,比之服藥,其效百倍”,又在詩中寫道“主人勸我洗足眠,倒床不複聞鍾鼓”。陸遊道“洗腳上床真一快,稚孫漸長解澆湯”。清朝外治法祖師在《理瀹駢文》中寫道:“臨臥濯足,三陰皆起於足,指寒又從足心入,濯之所以溫陰,而卻寒也”。

中醫曆來就非常重視足部的保健與治療,人體的五髒六腑在腳上都有相應的投影,連接人體髒腑的12條經脈,其中有6條經過足部,腳是足三陰之始,足三陽之終,雙腳分布有60多個穴位與內外環境相通。如果能堅持睡前用熱水洗腳,便可以刺激這些穴位,從而促進氣血運行、調節內髒功能、舒通全身經絡,達到祛病驅邪、益氣化瘀、滋補元氣的目的。現代醫學認為,腳是人體的“第二心髒”,腳有無數的神經末梢與大腦緊密相連,與人體健康息息相關。因此,經常用熱水洗腳,能增強機體免疫力和抵抗力,具有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