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放棄藥物我們的選擇變得更多二(1 / 3)

培養健康好習“罐”——拔罐療法

拔罐療法是以罐為工具,利用燃燒、抽吸、擠壓等方法排除罐內空氣,造成負壓,使罐吸附於體表特定部位(患處、穴位),產生廣泛刺激,形成局部充血或瘀血現象,以防病治病、強壯身體為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拔火罐與針灸一樣,也是一種物理療法,而且拔火罐是物理療法中最優秀的療法之一,兒童同樣適用。拔罐療法又稱為“拔罐子”,工具按其性質分為火罐、氣罐等。

在使用拔火罐去除疾患時必須注意該種方法的宜忌,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適應證:外感風寒、頭痛眩暈、眼暴腫痛、畏光等症,可在太陽穴上拔之;風寒濕痹、關節酸痛,可在痛處拔之;嗽咳氣喘,可在背部兩側拔之;腹痛、腸空鳴、大便泄瀉,可在腹部拔之。

禁忌證:凡局部有皮膚病或全身枯瘦,肌肉失去彈性者,不可拔罐;凡血管多、骨凸起、毛發部、心跳處、眼、耳、鼻、口與乳頭等部位,均不可拔。此外有高熱、昏迷、抽搐、水腫、腹水、腫瘤等症患者及婦女妊娠期間亦不宜應用。

“針”取健康,“灸”走疾患——針灸療法

針灸療法是針法和灸法的合稱。針法是把毫針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體內,用撚、提等手法來治療疾病。灸法是把燃燒著的艾絨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膚,利用熱刺激來治療疾病。針灸是中國古代常用的治療疾病的手法。

針灸療法在臨床上,按中醫的診療方法診斷出病因,找出疾病的關鍵,辨別疾病的性質,確定病變屬於哪一經脈、哪一髒腑,辨明它是屬於表裏、寒熱、虛實中哪一種類型,做出診斷。然後進行相應的配穴處方,進行治療。以通經脈,調氣血,使陰陽歸於相對平衡,使髒腑功能趨於調和,從而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針灸療法具有很多優點:

1.有廣泛的適應證,可用於內、外、婦、兒、五官等科多種疾病的治療和預防。

2.治療疾病的效果比較迅速和顯著,特別是具有良好的興奮身體機能,提高身體抗病能力和鎮靜、鎮痛等作用。

3.操作方法簡便易行。

4.醫療費用經濟。

5.沒有或隻有極小的不良反應,安全可靠,又可以協同其他療法進行綜合治療。這些都是它始終受到人民群眾歡迎的原因。

自己動手除病痛——按摩療法

按摩療法,中醫指用手在人體經絡、穴位用推、拿、提、捏、揉等手法進行治療的一種方法。按摩又有“按蹺”、“蹺引”、“案杌”諸稱號。按摩,為一種非藥物的自然療法、物理療法。通常是指醫者運用自己的雙手作用於病患的體表、受傷的部位、不適的所在、特定的腧穴、疼痛的地方,具體運用推、拿、按、摩、揉、捏、點、拍等形式多樣的手法,以期達到疏通經絡、推行氣血、扶傷止痛、祛邪扶正、調和陰陽的療效。按摩是醫生用雙手在病人身體上施加不同的力量、技巧和功力刺激某些特定的部位來達到恢複或改善人體的生機、促使病情康複的一種方法。它是“以人療人”的方法,屬於現在所崇尚的自然療法的一種。由於它的方法簡便、無不良反應、治療效果良好,所以幾千年來在中國不斷地得到發展、充實和提高。

《黃帝內經》裏說:“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說明按摩有疏通經絡的作用。明代養生家羅洪在《萬壽仙書》裏說:“按摩法能疏通毛竅,能運旋榮衛”。這裏的運旋榮衛,就是調和氣血之意。因為按摩就是以柔軟、輕和之力,循經絡、按穴位,施術於人體,通過經絡的傳導來調節全身,借以調和營衛氣血,促使身體健康。現代醫學認為,按摩手法的機械刺激,通過將機械能轉化為熱能的綜合作用,提高局部組織的溫度,促使毛細血管擴張,改善血液循環和淋巴循環,使血液黏滯性減低,降低周圍血管阻力,減輕心髒負擔,故可防治心血管疾病。按摩還具有抗炎、退熱、提高免疫力的作用,可增強人體的抗病能力。也正是由於按摩能夠疏通經絡。使氣血周流、保持機體的陰陽平衡,所以按摩後可感到肌肉放鬆、關節靈活,使人精神振奮,疲勞感消失,對保護身體的健康有重要的作用。

吃吃喝喝來保健——食療

中醫很早就認識到食物不僅能營養身體,而且還能療疾祛病。如近代醫家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曾指出:食物“病人服之,不但療病,並可充饑”。

戰國時期的《黃帝內經》是我國第一部醫學理論專著,《黃帝內經·素問·五常政大論》主張:“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穀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書中高度評價了食療養生的作用,也是食療養生理論的重大進步。東漢名醫張仲景治療外感病時,讓病人服桂枝湯後要“啜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在服藥期間還應禁忌生冷、肥膩、辛辣等食物,可見其對飲食養生及其輔助治療作用的重視。隋唐時期有很多食療專著問世,如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卷二十四專論食治,他主張“為醫者,當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治之,食療不愈,然後命藥”,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原則。此後《食療本草》、《食性本草》等專著都係統地記載了一些食物藥及藥膳方。

宋代的《聖濟總錄》中專設食治一門,介紹各種疾病的食療方法。宋代陳直著有《養老奉親書》,專門論述老年人的衛生保健問題,重點談論了飲食營養保健的重要作用。元代飲膳太醫忽思慧編撰的《飲膳正要》一書,繼承食、養、醫結合的傳統,對健康人的飲食做了很多的論述,堪稱我國第一部營養學專著。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收載了穀物、蔬菜、水果類藥物300餘種,動物類藥物400餘種,皆可供食療使用。此外,盧和的《食物本草》、王孟英的《隨息居飲食譜》及費伯雄的《費氏食養三種》等著作的出現,使食療養生學得到了更全麵的發展。

“蒸”取早日康複——熏蒸療法

熏蒸療法屬於中醫常用的外治方法之一,是中國醫藥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以中醫學基本理論為指導,選苗族民間中草藥,用煮沸後產生的氣霧進行熏蒸,借藥力熱力直接作用於所熏部位,達到擴張局部血管、促進血液循環、溫通血脈、祛毒殺菌、止癢、清潔傷口、消腫止痛的效果,最後達到治病、防病、保健、美容的目的。

熏蒸療法曆史久遠。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載有熏洗方8首。《黃帝內經》記載了用椒、薑、桂和酒煮熏治療關節腫脹、疼痛、伸展不利等痹證。在《金匱要略》中還記載有硫黃熏治肛門,苦參熏洗咽喉等治法。晉代葛洪的《肘後備急方》記有6味熏衣香方,以香身辟惡。唐代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記載有許多熏蒸療法,涉及內、外、婦、兒、眼、骨傷諸科。如“治蟲齒方”介紹熏法治療齲齒牙痛。宋代《太平聖惠方》載有熏洗方劑163首。金元四大名醫之一的張子和,則把熏、蒸列為汗法的一種,指出“亦有熏漬而為汗者”。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多處記載有用熏蒸法治療諸疾。張景嶽則用“嗽煙筒”吸藥煙治療寒嗽。迄至清代,熏蒸療法日臻完善。特別是吳尚先的《理瀹駢文》與趙學敏的《串雅》尤為突出,前者記載熏法達50多處,後者立有“熏法門”、“蒸法門”專篇,並稱“治外以針刺蒸灸勝”,對熏蒸熨法做了諸多介紹,切合臨床實際。由於中藥熏蒸療法簡便有效,用途廣泛,故時至今日仍被大量應用於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