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宋初三衙為禁軍最高統帥機構,其將帥不僅統領拱衛內廷和京畿之軍,而且出外帶兵,承擔征伐、鎮守重任,可謂軍中重要首腦和代表。通過對宋初三朝三衙將帥的出身進行分析,不難發現其大都與皇帝有特殊關係。宋太宗以後,藩邸背景成為入選三衙將帥的重要條件,而對能力和素質卻往往忽略,這就不可避免地產生了極大的消極影響。
北宋一代,三衙為禁軍最高統帥機構,其將帥一方麵統領京師駐軍,拱衛內廷和衛戍京畿,另一方麵也出外帶兵,承擔征伐、鎮守重任,可謂是當時軍隊中的重要首腦和代表。因此對三衙將帥進行全麵考察,不僅有助於對宋朝軍製的研究,更能夠加深對北宋武將群體狀況的認識。王曾瑜先生在《宋朝兵製初探》一書中,對宋朝的三衙職官已有所論述。但目前尚未有專文對北宋三衙將帥的角色地位、出身及其素質進行全麵分析。本文擬就宋初三朝的這些問題作初步探討,疏漏之處,還請批評指正。
一宋初禁軍三衙將帥官職的定型及其角色地位
北宋的所謂禁軍三衙,即殿前司、侍衛親軍馬軍司和步軍司的合稱,又別稱三司。其淵源乃始於五代後梁的侍衛親軍馬步軍司,至後周時又出現殿前司。侍衛親軍和殿前二司軍隊是當時君主直接掌握的中央禁軍,其產生的原因便在於五代幾朝加強中央兵力的結果,而這兩司的將帥也成為握有重兵的要職,地位極為重要。北宋建國初,沿襲後周禁軍統帥體製。由於隨之實行了將全國“兵驍勇者,籍其名送都下,以補禁旅之闕”的措施,各道僅餘承擔勞役的廂軍,因此,禁軍成為北宋全國正規作戰隊伍的總稱,而殿前司和侍衛馬步軍司仍為其最高統帥機構。所謂:“禁兵者,天子之衛兵也,殿前、侍衛司二司總之。”殿前和侍衛馬步軍二司的主要官職包括:殿前都點檢、副都點檢、殿前正副都指揮使及殿前都虞候,侍衛親軍馬步軍正副都指揮使、馬步軍都虞候、馬軍正副都指揮使、步軍正副都指揮使以及馬軍都虞候和步軍都虞候。就北宋一朝而言,這些軍職都可謂禁軍將帥(以後,三衙的某些高級職務常常闕如,遂以捧日天武四廂都指揮使、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參與管軍,這方麵的情況,在此暫不予討論),誠如宋人所說:“兩司三衙,合十二員,分天下兵而領之。”“以祖宗之製論之,軍職之大者,凡八等,除都指揮使或不常置外,曰殿前副都指揮使、馬軍副都指揮使、步軍副都指揮使,曰殿前都虞候、馬軍都虞候、步軍都虞候……秩秩有序若登梯然。”
宋太祖時期,三衙的正式名稱雖尚未出現,但在建隆二年(961)以後卻事實上開始產生。當年,宋太祖先罷免了慕容延釗和韓令坤的兩司最高的軍職,“自是,殿前都點檢遂不複除授”。不久,又通過著名的“杯酒釋兵權”之舉,剝奪了殿前副都點檢高懷德、馬步軍都虞候張令鐸和殿前都指揮使王審琦等人的帥職。“殿前副都點檢自是亦不複除授”。石守信雖在出鎮之後兼任馬步軍都指揮使一年左右“其實兵權不在也”。如宋人評說:“凡諸將職典禁衛者,例罷,悉除節度使,獨石守信兼侍衛都指揮使如故,實亦帶以為職,元不典兵也。”而馬步軍都虞候一職,在張令鐸罷任後“凡二十五年不以除授”。由於馬步軍司正、副都指揮使及都虞候等官職被閑置起來,於是便形成了侍衛馬軍和步軍由各自都指揮使及都虞候管轄的局麵,這樣,由殿前、侍衛馬軍及步軍構成的禁軍三衙體製便在實際上出現。直到宋太宗後期和真宗即位初,才一度又任命田重進、傅潛及王超為馬步軍都虞候。但自景德二年王超被罷黜後,馬步軍都虞候從此不再授人,“而侍衛司馬軍、步軍遂分為二,並殿前號三衙”。三衙體製正式出現後,將帥之職為:殿前正副都指揮使、侍衛馬軍正副都指揮使、步軍正副都指揮使和殿前、馬軍及步軍都虞候等,間或又有權殿前司、權馬軍及步軍司公事之職。所謂:“資序淺則主管本司公事。”還需指出,以上三衙長貳也往往存在或闕的情況。如景德二年,侍衛步軍司一度無主官,遂由馬軍都指揮使葛霸代管。當葛霸患病後,再由殿前都指揮使高瓊兼領。高瓊因此上奏說:“臣衰老,倘又有犬馬之疾,則是一將總此三職。臣事先朝時,侍衛都虞候以上,常至十員,職位相亞,易於遷改……”
在宋初三朝,三衙將帥扮演著禁軍最重要的統兵官的角色,“凡統製、訓練、番衛、戍守、遷補、賞罰,皆總其政令。”就其職責概括而言,首先是主掌京師駐軍,以拱衛內廷、衛戍京畿,扈從皇帝出行。如開寶二年(969),有宮廷衛兵圖謀不軌,殿前都虞候楊信連夜應召入宮平叛。當宋太祖某次在禁中後池監督衛兵水戰時,“有鼓噪聲”,楊信聞聽立即趕入宮中。在宋真宗晚年多病之際,劉後與丁謂為了繼續控製大權,以防止他人染指朝政與皇嗣繼承之事,遂安排與劉後有特殊關係的劉美出任侍衛馬軍都虞候,並把“權馬軍司公事”;又以夏守恩為殿前都虞候。另據記載:“帝(宋真宗)不豫,中宮預政,以守恩領親兵,倚用之。擢殿前都虞候,以安遠軍節度使觀察留後管勾殿前馬步軍都指揮使事。”宣和末,步軍都虞候何灌即將外任,“未及行而帝內禪,灌領兵入衛。鄆王楷至門欲入,灌曰:‘大事已定,王何所受命而來?’民者懼而退”。在宋太祖的幾次出征活動中,都少不了石守信、高懷德等三衙大帥的身影。趙匡胤巡幸西京洛陽時,步軍都虞候劉遇奉命“率禁衛以從”。宋太宗在親征河東和幽州的過程中,大批禁軍三衙將帥也隨同護駕。此後,在宋真宗東封泰山時,殿前副都指揮使劉謙以都大勾管山下公事的身份,馬軍都虞候張耆和步軍都虞候鄭誠以都大提舉山下軍馬的身份,“扈從升山,提舉宿衛兵”。三衙將帥的第二職責是出外帶兵,承擔征討和鎮守的重任。如宋太祖朝,馬步軍都指揮使韓令坤、殿前都點檢莫容延利率軍征討李筠之叛;宋太宗朝,馬步軍都虞田重進鎮定州;宋真宗即位初,馬步軍都虞候傅潛、王超先後出任河北前線主帥,等等。特別是從宋真宗朝開始,三衙將帥往往出為河北及西北前線主帥。由此可見,其地位相當顯赫。三衙將帥的第三項重要職責是負責京師禁軍的日常訓練和管理。如鹹平二年,宋真宗親自舉行盛大的閱兵儀式。在這次檢閱活動中,殿前都指揮使王超負責了三衙的二十餘萬禁軍的訓練事務。當閱兵儀式結束後,宋真宗便對王超表示:“士眾嚴整,戎行練習,卿之力也。”宋守約為殿前都虞候,“衛兵以給粟陳嘩噪,執政將付有司治,守約曰:‘禦軍安用文法!’遣一牙校語之曰:‘天子太倉粟,不請何為?我不貸汝。’眾懼而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