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按照宋初確立的治軍原則,三衙雖為禁軍最高統帥機構,但卻受到樞密院的製約,本身並無調兵權。如宋人所說:“三司(衙)天下之兵柄皆在,其權雖重,而軍政號令則在樞密院。”範祖禹在《上哲宗論曹誦權馬軍司有二不可》中進一步指出:“祖宗製兵之法,天下之兵本於樞密,有發兵之權而無握兵之重;京師之兵總於三帥,有握兵之重而無發兵之權。上下相維,不得專製。此所以百三十餘年無兵變也。”所以,當樞密副都承旨曹誦受命暫時代管馬軍司時,就立即遭到朝臣的反對,理由是:“今副都承旨為樞密屬官,權任管軍,是本兵之地又得握兵,合而為一,非祖宗製兵之意。”不僅如此,宋初統治者,特別是宋太宗和真宗朝還逐漸推行“崇文抑武”的方略,有意壓製武將的權威。於是,出現了三衙將帥在禮節上屈從文官大臣的局麵,所謂:“祖宗時,武臣莫尊三衙,見大臣必執梃趨庭,肅揖而退。”由此可見,在北宋君主集權體製下三衙將帥受到嚴格的控製,其地位雖在軍隊中極為顯赫,但卻不足以禍亂朝政。
二宋初的三衙將帥及其出身背景
三衙將帥作為宋初武將群體的核心人物和軍隊的重要代表,其角色地位和作用都顯而易見,但遺憾的是,由於三衙的地位不如東西二府重要,其任職人員、時間等情況缺乏完整係統的記載,沒有如《宋史?宰鋪年表》和《宋宰輔編年錄》等記載宰輔大臣任職情況的資料。現存南宋人郭倪所撰《侍衛馬軍司題名記》,是有關馬軍司長貳較為完整的資料,但殿前司和步軍司長貳的情況,便無係統的記錄。筆者現除了依據《侍衛馬軍司題名記》的史料外,更全麵梳理了《續資治通鑒長編》(並借助河北大學宋史研究中心《長編》電子文本檢索係統加以核查)和《宋史》本紀及傳的資料;此外,還盡可能地搜集了其他有關資料,將宋初三朝三衙將帥依照任職前後順序列出下表(為節省篇幅,不再一一注明出處)。
需說明的是,由於史料不足,上表中個別人的任職時間可能不確切,如《宋史?王繼忠傳》提及彭睿、靳忠在馬軍司任職,卻無明確時間,隻能列在表中末尾。不過,上表還是能夠反映宋初三衙將帥的總體任職情況。根據上表所列情況,可進一步對當時三衙將帥的出身及其變化進行透析。
宋太祖一朝,最初的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進因反叛很快被鎮壓。韓令坤和慕容延釗雖同屬後周宿將,但因認同趙匡胤建國,遂在宋開國不久出任馬步軍和殿前二司的最高軍職;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張令鐸、張光翰及趙彥徽等人則是趙匡胤發動兵變的主要支持者,自然都得到重用,在宋太祖登基數日後便分任禁軍重要將帥之職,史稱:“官爵階勳並從超等,酬其翊戴之勳也。”至於趙光義出任殿前都虞候一職,乃在於其為趙匡胤胞弟的緣故。
如所周知,宋太祖汲取以往武人跋扈、兵變篡權的深刻教訓,厲行收兵權方針。於是,在鞏固政權的同時,逐漸撤換了以上握有兵權的將帥,繼任者由宋太祖的親近下屬和外戚成員組成。其中韓重□和羅彥□,在後周末分任控鶴軍都指揮使、散指揮都虞候,都是當時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的直屬部下,所以,韓氏也有“翊戴之功”,羅氏在關鍵時刻還仗劍脅迫後周宰相範質等人。因此,宋太祖登基後提拔了韓、羅二人。劉廷讓、崔彥進、張瓊、楊信、李進卿、黨進、張廷翰、李重勳、劉遇及李漢瓊也是趙匡胤的早年舊部(俱見《宋史》本傳),而張瓊和楊信更是趙匡胤的親信。史稱:張瓊“少有勇力,善射,隸太祖帳下”。在周世宗征淮南時,他曾舍身保護過趙匡胤。所以,宋太祖“及即位,擢典禁軍”。楊信,“顯德中,隸太祖麾下為裨校”。張瓊死後,楊信遂接替其職。在韓重□罷任後,楊氏以殿前都虞候的身份獨掌殿前司六年之久,開寶六年(973)再升為殿前都指揮使。宋太祖時期,外戚出身的三衙將帥有王繼勳和杜審瓊二人。王氏為宋太祖王皇後胞弟。乾德二年(964),步軍都指揮使崔彥進出征後蜀,王繼勳權侍衛步軍司公事。乾德四年(966),王氏因暴虐被“奪其軍職”。杜審瓊乃趙匡胤母親杜太後之兄,當王繼勳解職後,“詔審瓊兼點檢侍衛步軍司事”,但不久病死。
宋太宗即位之初,沿用以往禁軍三衙將帥。但在帝位穩定不久,宋太宗便很快罷免了黨進、李漢瓊和劉遇的典軍將帥之職。次年,當李重勳、楊信病死後,三衙長貳已經完全更換。對此後宋太宗任用的二十一位三衙將帥的出身進行分析,可以發現有過半數屬於宋太宗藩邸親隨,藩邸之外的武將不足半數,另有外戚一人。考諸有關記載,非藩邸出身者有白進超、李懷忠、崔翰、米信、田重進、劉廷翰、範廷召、孔守正及丁罕等九人,其任職時間主要在宋太宗朝前期。據《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九記載,太平興國三年(978)七月,白氏出任殿前副都指揮使時已具有殿前都虞候、節度使的身份,而此時距宋太宗稱帝不足兩年,可見白氏原本地位較高。除白進超外,其餘八人在宋太宗登基時,都不過是中級武官。正因為這些武將大都地位不高,與先朝皇帝無親近關係,所以都得到宋太宗的提拔,先後成為三衙將帥(俱見《宋史》本傳)。
宋太宗藩邸親隨出身的三衙將帥有戴興、王超、傅潛、趙延溥、王昭遠、高瓊、王漢忠、葛霸、元達及王榮等十人。據記載:戴興“以勇力聞裏中……太宗在藩邸,興詣府求見,奇之,留帳下”;王超“弱冠長七尺餘,太宗尹京,召置麾下”;傅潛“少事州將張廷翰。太宗在藩邸,召置左右”;趙延溥在趙光義任開封尹時,“以所部為帳下牙軍”;王昭遠“事太宗於晉邸,特被親遇”;高瓊“事王審琦,太宗尹京邑,知其材勇,召置帳下”;王漢忠“太宗在藩邸,召見,奇其材力,置左右”;葛霸“善擊刺騎射,始事太宗於藩邸”;元達,“太宗居晉邸時,達求見,得隸帳下”;王榮“太宗在藩邸,得隸左右”(俱見《宋史》本傳)。可見戴興等人皆因有藩邸背景,故升遷迅速,分居三衙要職。外戚出身的李繼隆,是宋初大將李處耘之子,又是宋太宗皇後李氏兄弟。李繼隆以父蔭補官,宋太宗即位後,長期掌管馬軍司,史稱:“在太宗朝,特被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