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文化視野下Warhorse(《戰馬》)的字幕翻譯(1 / 2)

文化視野下Warhorse(《戰馬》)的字幕翻譯

影視翻譯

作者:袁素平

[摘 要] Warhorse榮獲第84屆奧斯卡獎6項提名,影片由好萊塢名導史蒂芬·斯皮爾伯格執導。然而由於中西方文化差異且影片尚未配音,大部分觀眾僅憑中文字幕,難以完全理解該片中的一些細節與情感細膩之處。本文從社會文化、宗教文化與語言文化三方麵對其中的一些字幕翻譯進行解釋與探討,以期幫助缺乏英語文化背景的觀眾與讀者更好地理解該片。該片字幕主要采用異化翻譯策略,並給我們一些啟示:隻有尊重差異,理解差異,才能融入世界,使中國文化從邊緣走向主流。

[關鍵詞] Warhorse;字幕翻譯;社會文化;宗教文化;語言文化

電影Warhorse改編自英國作家邁克·莫波格1982年創作的兒童小說《戰馬》,由好萊塢名導史蒂芬·斯皮爾伯格執導,講述了一匹馬(喬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經曆。盡管影片主角是一匹馬,卻分外打動人心,並在第84屆奧斯卡獎中獲得最佳影片、 最佳攝影、 最佳藝術指導、 最佳音響編輯、 最佳音響效果及最佳配樂6項提名。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亦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由於中西方文化差異,且影片尚未配音,大部分觀眾欣賞該片時主要依賴中文字幕。英國著名人類學家泰特勒認為:“文化是一種複雜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作為一名社會成員所習得的任何其他能力與習慣。”(David,2005: 16)美國著名《聖經》翻譯家、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認為語言中的文化因素分為五類:生態文化、物質文化、社會文化、宗教文化和語言文化。那麼《戰馬》對白中的文化因素在其字幕翻譯中是否得到體現,又是如何體現的呢?本文就從社會文化、宗教文化與語言文化三方麵對其中的部分字幕翻譯做一些管窺與探討,以饗觀眾與讀者。

一、字幕翻譯中的社會文化

語言使用受情景、地域、社會背景、功能、題材、時間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形式有所不同,所以語言除了傳達它本身的文字內容和所指意義外,同時還透露出各種社會意義,反映說話人的社會背景、經濟地位、文化因素、民族身份等方麵的信息。在小馬喬伊踏入戰場之前,故事主要以英國小鎮德文郡為背景,那麼德文郡這一異國小鎮信息是如何通過字幕翻譯傳達給觀眾的呢?

例1 當Ted Narracott花了30基尼把馬駒喬伊買回家時,他妻子說:

—were gonna lose everything.咱們要傾家蕩產了。

例2 當Albert請求他媽媽留下喬伊,並承諾他會訓好喬伊時,他媽媽說:

—See if a child can undo what your fool of a fathers done to this family of ours.

我倒要看看一個小屁孩怎麼能挽回他那蠢爹給咱家帶來的損失。

例3 在Albert教小馬喬伊犁地前,他動情地說:

—Is that understood?And then we can be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