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卑等級、風俗習慣等文化成分在古代題材的影片中尤為常見。由於這些都屬於文化專有項,翻譯起來損失就在所難免。影片《孔子》中就有較多的尊卑稱謂,如“臣”“在下”“寡人”等。比如,魯王接見孔丘時說道:“寡人希望你能將自己的主張推向整個魯國。”其中“寡人”就是皇帝的自稱,具有很強的中國文化特色,對應的字幕翻譯則是:“Id like to see your policies applied throughout the Kingdom of Lu!”譯文用毫無尊卑概念的“I”來對應中文的“寡人”雖然造成了意義的損失,但這種損失換來的是目標語讀者對譯文的理解和交際的成功,因而是可行的譯文。
類似的例子在《荊軻刺秦王》《鴻門宴》和《赤壁》等的字幕翻譯中也俯拾皆是,如《赤壁》中曹操要求漢獻帝出兵討伐劉備、孫權時,漢獻帝回答道:“還是容朕再想一想吧”,譯文為“please let me consider this further”。其中“me”顯然不能與“朕”相提並論,但在譯文的語境對這一“損失”進行了彌補,因而譯文讀者是可以理解的。
二、語言特點在翻譯中的得失
大量的四字格詞語和對仗重複句型是漢語語言的一大特點。古漢語更是如此。和漢語不同的是,由於西方文化沒有中國文化那樣注重對稱和平衡,也由於英語單詞音節不均的關係,英語的詞彙注重的是形式上的完整性和正確性,較少對稱的結構。因此在中英翻譯過程中,中文對稱的語言特點就完全可能喪失。但如果一味在英文文字中追求保留中文的特點,反而使英文不夠地道,不能滿足英文讀者對譯文的期待,進而影響翻譯的質量。
古代曆史題材的電影台詞為了適應現代觀眾的閱讀(聽覺)習慣,對其中較為對稱、古雅的語言進行了現代文的改寫,但其時代烙印仍然難以完全消除,因此對稱、古雅的語言在曆史劇的台詞中很為常見。這就給翻譯者帶來極大的挑戰。由於字幕翻譯的時間性限製,譯者隻能“舍形取義”,以平白、簡樸的英語進行對應。 《赤壁》中就不乏類似的對稱表達,“被曹操打得一敗塗地。”“這還有一個在負隅頑抗呢。”“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它們的字幕譯文分別為“Cao Cao beat Liu Bei into the mud at Xinye”“There is only one man still fighting”以及“I trust those who are of use to me”。《鴻門宴》中也有不少對稱的表達,如:“誓死守護鹹陽,頭可斷、血可流。”譯為:“I will guard Xianyang till my last breath”“我願完璧歸趙,雙手奉還。”英文為:“We would love to return the city back to you.”“我們要觀天之道,執天之行。”譯成:“We should observe and implement the will of God.”朗朗上口、工整對稱的聽覺和視覺效果在英文翻譯中了無蹤影。但對於英文讀者來說,這樣的英文書寫方式才是符合他們閱讀習慣的。可以說,源語語言特點之“失”正是翻譯之所“得”。否則,保留源語特點的譯文是不忍卒讀的。
三、價值觀在翻譯中的得失
由於曆史文化背景不同,每種語言都有部分詞彙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和情感意義。在特定語言社團(language community)裏的語言使用者由於其身處的特定文化語境,他們通常會賦予某些詞一定的價值判斷。而這種價值判斷因文化的不同而出現不同的結果。由於中英文化迥異,兩種語言中的很多詞彙所承載的價值判斷是不同的。例如,在中國文化中“龍”有著獨特的地位,“龍”一詞包含著“至高無上”“唯我獨尊”的價值含義。但在英語中,dragon一詞非但沒有積極的價值判斷,甚至還包含有“邪惡”之價值負載。雖然翻譯肩負著文化傳播的任務,“文化傳真”也是文學翻譯的一個原則,但由於字幕翻譯的特殊性,“文化傳真”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裏往往很難實現,為了達到交際效果,譯者通常要犧牲原文的文化價值來適應譯文讀者價值判斷標準。這就是所謂的價值觀在翻譯中的損失。依據翻譯目的論的觀點,能夠達到目的就是成功的翻譯。影視翻譯的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吸引國外觀眾,賺取最多的票房。從這個意義上說,源語價值觀的“失”換來的是高額的票房的“得”,因而翻譯就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