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曆史劇字幕翻譯的得失辯證解讀
影視翻譯
作者:劉彤
[摘 要] 本文以古代曆史題材的電影字幕翻譯為例從文化成分、語言特點及價值觀三方麵解讀了其在字幕翻譯中的得失之辯證關係。由於中英語言、文化存在較大差異,加之字幕翻譯的時間和空間特性,原文信息無法在譯文中予以完整體現,信息損失不可避免。文章認為,翻譯損失是翻譯的本質,字幕翻譯更是如此,譯文在此處的損失必定可在彼處得到補償,成功的字幕翻譯能夠較好地實現翻譯的得失平衡。
[關鍵詞] 古代曆史劇;翻譯得失;字幕翻譯
電影是國際傳播的重要渠道,中國電影的海外推廣有利於推動民族傳統文化走出國門,向世界傳達主流文化、塑造國家形象、展示並提高文化軟實力。[1]麵對中國對外開放程度的擴大和國際電影業競爭的加劇,中國電影人為中國電影業的繁榮及國際推廣做出巨大的努力。他們向海外觀眾奉獻了不少如《臥虎藏龍》《英雄》《無極》等佳作,為中國文化的海外推介和文化軟實力的提升貢獻了力量。為了進一步讓世界了解中國及中國文化,中國電影人還成功地向海外推出了《赤壁》《孔子》《鴻門宴》等古代曆史題材劇。據報道,《鴻門宴》一亮相戛納市場,就受到海外片方極大關注,成了最熱門的預售影片之一。從中國電影尤其是古代曆史題材的電影在國外取得成功的事實可見,西方對中國曆史文化的興趣愈發濃厚。這些成果的取得除歸功於導演、演員等電影人的辛勤勞動外,電影字幕的翻譯者同樣功不可沒。
向國外觀眾原汁原味地展現中國語言、曆史和文化是字幕翻譯者的神聖使命,也是電影能否在海外市場取得成功的關鍵。但由於中英語言文化的差異,字幕翻譯常常無法完全忠實地再現源語的語言和文化特點,會造成不同程度的翻譯損失現象。但這些電影在海外成功的事實又告訴我們,這些損失好像並未影響信息的傳播。由此,我們似乎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字幕翻譯的損失一定會通過某種方式得到補償,否則翻譯是不成功的。這體現了中國哲學之“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的辯證關係。從翻譯的角度而言,這種得失平衡也是翻譯的本質所在。以下本文將結合幾部較為成功的古代曆史劇的翻譯來談談字幕翻譯得失之辯證關係。
英國著名的翻譯理論家彼得·紐馬克(Peter Newmark)曾在其專著《翻譯麵麵觀》(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中較為全麵地論述了翻譯中意義丟失的三種情形。其一,假若文本所描述的情形中有特定的自然環境、某一語言區域中的特定製度和文化等成分,意義的損失不可避免;其二,原文本作者與譯者的語言使用風格不同也會使翻譯中的意義損失;最後,譯者與原文作者的意義觀和價值觀不同時,翻譯中意義的損失不可避免。[2]
由此可知,翻譯中意義的丟失是常見的,甚至是無法避免的現象。由於電影字幕受時間和空間的限製,字幕譯文就具有“濃縮性”特征。因此,“字幕翻譯是一種特殊的語言轉化類型:原聲口語的濃縮的書麵譯文”[3]。字幕翻譯的濃縮性決定了譯文與原文信息的不對稱性,而最主要的又是表現在信息的不完整性上。既然意義的損失是翻譯的本質屬性,那麼成功的字幕翻譯又是如何對這些損失進行補償而使交際信息的得失達到平衡的呢?以下將以古代曆史題材劇的字幕翻譯為例,從紐馬克所歸納的意義損失三種情形分別加以論述。
一、文化成分在翻譯中的得失
翻譯目的論的倡導者弗米爾(Vermeer)就曾對眾說紛紜的“文化”一詞下過定義。他認為,文化是“一個社會全部的準則規範和習俗慣例,是作為社會成員的個體所必須懂得的,這樣才能‘與人相類’或與人相異”[4]。翻譯意味著文化比較。譯者根據自己對源語文化專有性的了解來解釋源語文化現象。譯者將目標語文本提供給新的讀者,而此譯文當然是按照譯者對讀者的需要、期望、已有知識等的設想來完成的。由於源語讀者和目標語讀者分屬於不同的語言文化區域,譯者的設想顯然不同於源語文本作者的設想。這意味著譯者不可能提供和源語文本同質量的信息,他所給的是另一種不同形式的信息。[5]這裏的“另一種不同形式的信息”恰恰是目標語讀者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