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應選擇論視角下的英文電影片名翻譯
影視翻譯
作者:潘若芸
[摘 要] 隨著越來越多的英語電影進入中國影院,加之英漢兩種語言和東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英語電影片名翻譯的研究顯得尤為重要。筆者借鑒前人相關研究成果,在胡庚申教授所首倡的翻譯適應選擇論的新視角下,從語言、文化、交際三個維度入手,對翻譯生態環境中譯者的適應與選擇行為進行研究。結論是英文電影片名的翻譯過程,其實是譯者對多種因素進行最佳適應和優化選擇,最終整合社會、文化、商業、美感等因素而形成佳譯的過程,而佳譯是譯者在翻譯生態環境中進行適應與選擇的最終結果。
[關鍵詞] 適應;選擇;英文電影片名;翻譯
作為電影的重要組成部分,電影片名通常短小精練,但信息量大,主要概述影片內容,傳達主題信息。而來自不同囯家和文化背景的電影,其片名也成為觀眾了解異域文化的一個窗口。電影片名翻譯表現了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與交流。在中國,隨著越來越多的英語影片進入影院,尤其互聯網的發展更是加快了英語影片的傳播速度,對於英語電影片名翻譯的研究顯得尤為重要。筆者借鑒前人相關研究成果,在翻譯適應選擇論的新視角下,從語言、交際、文化三個維度入手,對翻譯生態環境中譯者在處理英語電影片名時的適應與選擇活動進行研究,以探討電影片名的翻譯方法。
一、翻譯適應選擇論與英文電影片名的特點
翻譯適應選擇論是由清華大學教授胡庚申所首倡。該理論以中國生態智慧和達爾文生物進化論中“適應/選擇”學說的基本思想和原理為指導,把翻譯看做是“譯者適應翻譯生態環境的選擇活動”。他認為,“適應”與“選擇”是譯者的本能,也是翻譯過程的實質。在此過程中,對於譯者來說,既要適應,又要選擇。適應中有選擇,即適應性選擇;選擇中有適應,即選擇性適應。(胡庚申,2004)譯者所處的翻譯生態環境,是由“原文、源語和譯語所呈現的世界,即語言、交際、文化、社會以及作者、讀者、委托者等互聯互動的整體”,是“製約譯者最佳適應和優化選擇的多種因素的集合”。(胡庚申,2004)
電影片名是對電影內容及主題思想的濃縮概括,能給觀眾以美的享受,激發其豐富聯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