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動畫電影的製約因素及其配音翻譯策略探討(3 / 3)

(三)順應策略

電影的字幕翻譯首先就要保證通順,並在一定程度上滿足目的語觀眾的語言表達和審美性。由於各個國家、民族間的生活習慣不一樣,所以就產生了不一樣的文化性和審美性,而進行電影的字幕翻譯中也要關照這些因素,盡可能縮減文化上帶來的差異性。動畫電影《功夫熊貓》本身就取材於中國,整部影片充滿了中國文化特色,具有濃厚的中國韻味。在電影中出現的很多詞彙都采用了直譯法,並在語音上展現了中國的語言魅力,並呈現在世界人民的麵前。在這部影片中有三個特殊的詞彙,“功夫、師父、烏龜”,這三個詞在英語中具有它自身的意涵,但這三個詞出現在影片中並不僅僅指代它本身的意思,更多的是包含了中國的文化。“師父”在影片的翻譯中也沒有直接翻譯為“Master”,而是對其采用了順應翻譯策略,音譯為“shi fu”,這就在語音上對中國的文化進行了順應。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師父”這一詞本身就包含了深厚的意思,不僅指明是教與學之間的關係,還囊括了中國的儒家思想。而如果把它直接譯為“Master”,隻能讓人在語義上了解到“師父“的含義隻是在技能上更勝一籌,而缺乏了師父自身的特有文化。“功夫”的翻譯也是相通的,“Kungfu”這一詞也具有中國文化特色,它代表了一種令世界人沉迷的武術,而武術精神也是其中的特殊內涵。另外,在《功夫熊貓》中還出現了中國的五大拳法,例如monkey、crane等,但這一處的翻譯時,如果按照它的字麵意思來翻譯就可以譯為“猴子、鶴”,但這樣的翻譯不能讓中國觀眾理解,在中國功夫中,之所以會引用這些動物來作為拳法的象征,是因為這些動物具有靈性,和人類是相通的,所以對其的翻譯就要順應中國的文化傳統,把這兩種拳法譯為“金猴、仙鶴”,這樣就實現了文化意象的表達,實現了文化上的順應。

三、結 語

電影為文化的傳播擔負起載體的功能,在國際文化交流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電影翻譯則為世界各國文化搭建了橋梁,保證了各國文化的交流和溝通。無論翻譯者在進行電影的字幕翻譯中采取哪一種翻譯策略,電影翻譯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使目的語觀眾能通過簡單的方式理解源語電影中傳遞的信息內容,並體驗到和源語觀眾相同的視聽感受。電影的翻譯首先就要把目的語觀眾作為翻譯的首要對象,還應特別關照他們的語言水平,所以在動畫電影的翻譯中就要實現簡潔性和通俗性。翻譯者也應盡最大的努力把電影創作者的意圖和目的語觀眾的認知力完美結合在一起,無論是采用歸化策略還是異化策略,都應讓電影創作者和目的語觀眾的認知力實現一致性,積極為目的語觀眾創設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通過最小的努力就能收獲最大的語境意義。

[參考文獻]

[1] 王世榮,趙征軍.從影片《花木蘭》分析意識形態對配音翻譯的影響[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4).

[2] 趙速梅,劉玉霞.“信、達、雅”理論標準下的《功夫熊貓》字幕翻譯[J].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05).

[3] 吳喬豔.中西文化差異視域下翻譯策略的選擇[J].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01).

[作者簡介] 王波(1974— ),男,湖北嘉魚人,碩士,寧波衛生職業技術學院護理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語言學,課程與教學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