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電影迎合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舞蹈電影以其獨特的藝術審美特征贏得了各國電影界的關注,並拍攝了大量優秀的作品。20世50年代美國好萊塢拍攝了世界著名的也是最為精彩的舞蹈電影《雨中曲》,該電影男主角是吉恩·凱利,該部影片導演以舞蹈為表現故事的手段,通過舞蹈表現社會中形形色色的虛偽,把社會的醜陋描寫得淋漓盡致,這部舞蹈電影中的舞蹈最大特點就是舞蹈的生活化,把舞蹈作為電影敘事的一種手段,舞蹈不再是單純的情感抒發,更有一種敘事功能,主人公吉恩·凱利以靈活的舞步遊弋在街頭巷尾,他內心的激情與彷徨換做流程的舞步,在虛偽的社會中遊走和訴說。美國好萊塢是世界舞蹈電影生產數量最多、影片質量最高的電影基地,在隨後的幾十年中,美國好萊塢生產了大量的舞蹈電影。
與美國好萊塢相比,印度寶萊塢舞蹈電影的藝術特征更為明顯,印度寶萊塢一直以來以舞蹈作為電影的主體或者以舞蹈作為電影的亮點成為世界電影的一大特色。寶萊塢舞蹈電影的成功源於寶萊塢的電影雖然重視舞蹈,但是電影的主題卻依然鮮明,情節依然連貫,不是以舞蹈為舞蹈,而是舞蹈為電影服務,所以嚴格意義來講,印度舞蹈電影有著舞蹈與電影明顯的界限。如《寶萊塢機器人之戀》等,主題是情感片,表達的是人的情感,機器人的情感,同時,也揭示出人性的醜惡和機器人的單純,該片中舞蹈成分很多,舞蹈既有讓影片更加詼諧,也有讓情感更加炙熱,但是舞蹈始終是作為影片輔助而出現的,並不是影片的核心。
中國舞蹈電影的標杆是《如果·愛》,該部電影主要就是圍繞舞蹈和歌聲,影片的故事圍繞舞蹈展開。舞蹈伴隨悠揚的歌聲劃破夜空的寂寞和情感的孤獨,愛如此刻骨銘心,愛如此飽受煎熬,帶有夢幻般的舞蹈場景,讓舞者的舞蹈更具有表達情感的張力,讓觀眾也深深受到舞蹈的影響。中國舞蹈電影有著曆史淵源,“文革”期間的樣板戲被搬上銀幕具有舞蹈電影的顯著特征,《白毛女》《智取威虎山》等。中國當代舞蹈電影受到美國好萊塢、印度寶萊塢的影響,在擁有五千年曆史文明的中國,舞蹈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藝術形態,更具有曆史和民族的元素,挖掘中國舞蹈的價值,舞蹈電影不可或缺。
舞蹈電影伴隨全球化的步伐將會越來越多參與到世界電影的發展潮流中來,電影借助鏡頭和銀幕為手段將舞蹈從舞台搬到銀幕,實現了舞蹈藝術在時空上的轉移,同時,電影藝術的獨特藝術表現形式讓舞蹈電影有了獨立的藝術秉性。舞蹈電影不再單純的是電影類型的一種,舞蹈電影也是獨特的舞蹈藝術表現形式,可以走出電影,成為舞蹈與電影融合的全新藝術形式。
[參考文獻]
[1] 李雪靈.光影中的舞者[J].名作欣賞,2007(08).
[2] 徐懷靜.懸崖上的舞蹈:邊緣電影三十部——當代電影賞析[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
[3] [美]弗吉尼亞·賴特·衛克斯曼(Virginia Wright Wexman).電影的曆史(第7版)[M].原學梅,張明,楊倩倩,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2.
[4] 孫紹誼,聶偉,主編.曆史光譜與文化地形 跨國語境中的好萊塢和華語電影[M].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5] 遊飛,蔡衛,世界電影理論思潮——21世紀中國影視藝術係列叢書[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 高紅娜(1977— ),吉林白山人,碩士,吉林藝術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舞蹈表演及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