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WASP文化價值觀影響下的美國好萊塢黑人電影文化研究(1 / 3)

WASP文化價值觀影響下的美國好萊塢黑人電影文化研究

學術論壇

作者:李容芳

[摘 要] 20世紀60年代後經典好萊塢電影時期,黑人演員走上電影銀幕並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文化作為一種無形的力量,有賴於傳播載體的“廣泛傳播”和“擴散”以被更多人所認知、接受乃至認可、認同,從而達到侵蝕、取代異質文化、實現“帝國主義”的目的。電影具有文化傳遞的作用,本文以黑人演員為切入點,分析後經典好萊塢電影在WASP文化傳播過程對黑人文化的取代和湮沒,闡明了文化帝國主義對異質文化的侵略特性。

[關鍵詞] 好萊塢電影;文化;WASP文化;黑人文化

一、文化與電影

薩義德界定了文化的政治特征和美學特征。“首先,它是描述、交流和表達的藝術等活動,這些活動相對獨立於經濟、社會和政治領域。同時,他們通常以美學的形式而存在,主要目的之一是娛樂……文化成了一個舞台,各種政治的、意識形態的力量都在這個舞台上較量。文化不但不是一個文雅平靜的領地,他甚至可以成為一個戰場,各種力量在上麵亮相,相互角逐。”[1]文化作為一種無形的力量,有賴於傳播載體的“廣泛傳播”和“擴散”以被更多人所認知、接受乃至認可、認同,從而達到侵蝕、取代異質文化、實現“帝國主義”的目的。

電影汲取了文學、音樂、舞蹈、美術等諸多藝術特色,其元素包括文化、思想、人物、情節和細節等,其中,人物形象是電影傳播文化價值觀念的最重要的構成因素。電影中的人物形象和生活中的演員是同一個人,但卻是兩個“存在”,一個是活生生的藝術形象,一個是有血有肉的人,二者相互統一又相互區別,具有雙重特性,但在電影的文化價值觀傳播中,通過電影傳播的是人物形象表現的文化價值觀而非演員自身的文化價值觀,當演員的文化價值和人物形象所傳遞的文化價值觀不一致時,隨著電影在全世界的廣泛傳播,不僅演員具有的文化價值觀會湮沒於人物形象傳達的文化價值觀之下,而且人物形象傳達文化價值觀會強加給演員,取代演員自身的文化價值觀,造成演員和人物形象所傳遞的文化價值觀是一致的假象,隨著電影範圍的擴大和時間的流傳,在觀眾看來電影表達的(實際是人物形象傳遞的)文化價值觀和演員自身應具有的文化價值觀是可以畫上等號的。

二、好萊塢電影和黑人演員

美國電影在全世界範圍內傳遞美國主流文化價值觀,宣傳美國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使不同種族、不同膚色、不同信仰的人群都能接受,進而認同美國文化價值觀。

本文所說的好萊塢電影是指20世紀60年代後期的好萊塢電影,也就是後經典好萊塢電影。這一時期好萊塢電影除了受到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衝擊,導致電影體製和電影觀念變革外,社會和政治動蕩也是推動後經典好萊塢電影的一個重要原因。60年代,美國社會處於一係列嚴酷的社會現實當中,謀殺叢起、越南戰爭、民權運動、經濟衰退、政治危機等。在這一時期約翰·肯尼迪、馬丁·路德·金先後被刺死,同期還發生了美國反對種族主義的“一個重要的裏程碑”之稱的“小石城事件”,同時有洛杉磯黑人住宅區暴動及1967年民權運動升級等社會運動。新好萊塢電影運動便誕生在這樣的時代。在此背景下,大製片時代電影變革成為後經典好萊塢電影。後經典好萊塢電影在主題、題材和表現手法上具有鮮明的特點。在影片主題與題材上,後經典好萊塢電影有對社會問題的尖銳暴露、批評和抗議,同時還出現了優秀的反越戰電影和揭露政治腐敗的政治電影。在表現手法上,大量借鑒了歐洲藝術電影的創作經驗,在表現手法上突出電影的影像功能。在情節結構上打破追求戲劇性的單向敘事模式,時空轉換更加靈活,不再追求故事情節的完整性而尋求開放的結尾;人物不再定型化,而是根據其性格自身的發展展現其自然本性,在人物和情節的關係上,使人物不再隸屬於情節,而是從情節突出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