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媒體語境下的“電影革命”(1 / 3)

新媒體語境下的“電影革命”

學術論壇

作者:李峰

[摘 要] 在新媒體語境下,人類進入了微時代,當微博大行其道之後,諸如微小說、微訪談等各種“微”力量撲麵而來。如今,就連一直都讓人感覺高不可攀的“電影藝術”也加入了“微”的行列,各種題材的“微電影”頻繁出現在電腦和手機屏幕上,新媒體語境下的一場“電影革命”正在上演。“微電影”的出現不僅給觀眾帶來了新的視覺享受,給網絡視頻市場帶來了諸多生機,同時“微電影”讓藝術與商業握手言和,為中國電影發展打開了一扇窗。

[關鍵詞] 新媒體;微電影;商業與藝術

“媒介即是訊息”是西方著名的傳播學者麥克盧漢提出的驚世駭俗的媒介理論。“所謂媒介即是訊息,隻不過是說:任何媒介(任何人的延伸對個人和社會的任何影響)都是由新的尺度產生的;我們的任何一種延伸(或曰任何一種新的技術)都要在我們的事物中引進一種新的尺度。”①也就是說:媒介並不僅僅是用來進行傳播信息的載體,新的媒介會帶來新的思維模式,或者新的生活方式等。現如今的“新媒體”便是新技術支撐體係下出現的媒體形態,可被定義為:“基於計算機技術的互聯網、基於通信技術的手機、基於數字廣播技術的數字廣播(DAB)和數字電視(包括移動電視)以及跨媒體的IPTV(網絡電視)等。”②相對於四大傳統意義上的媒體,也有人稱其為“第五媒體”。在新媒體語境下,人類進入了微時代,各種“微”力量撲麵而來。就連一直都讓人感覺“高不可攀”的電影藝術,也加入了“微”的行列,各種題材的微電影頻繁出現在電腦和手機屏幕上。“世界圖像時代”下,我們的閱讀習慣被深刻改變,法國電影製作人德波更是語出驚人,宣告一個充斥著圖像的“景象社會”的到來。新媒體語境下的一場“電影革命”正在上演。

微電影的前世今生

微電影,可以看成是電影和網路視頻短片結合的衍生物,最突出“微”字。業內對這種新的電影形式的定義尚且模糊,盡管說法眾多,但大致趨向這樣定義:微電影即微型電影,是指專門運用在電腦、手機等各種新媒體平台上播放的視頻類短片。它擁有完整策劃和係統製作體係支持,具有完整故事情節,內容融合了幽默搞怪、時尚潮流、公益教育、商業定製等主題,可單獨成篇,也可係列成劇。之所以冠以“微”名號,則是因為它具備微放映、微投資、微製作周期的“三微”特點。

1995年,熱播電視劇《飛躍情海》被美國廣告人斯科特·紮卡林翻拍,並製作成連續劇《地點》投放到各大網絡播放,創造了日點擊量10萬的紀錄,為“微電影”打響了第一炮。中國則是2005年片長20分鍾的《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讓國人首次見識了“微電影”的雛形。而真正意義上的微電影元年則是2010年由吳彥祖主演的《一觸即發》,將具有完整故事情節的動作電影濃縮精煉在僅90秒的“微”時段內,被媒體稱做史上首部真正的“微電影”。各網站、著名導演、演員都開始在“微電影”領域發力。從最初的一部惡搞電影《無極》的網絡視頻短片,發展到今天擁有專業製作、形式獨特、具有完整故事情節的微電影作品,我們看到微電影正在走向成熟和專業。“2008年,網劇國際學(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Web Television)在美國成立,該機構旨在推動、支持網劇發展,並每年向網劇各個工種頒發‘最佳播客大獎’,這標誌著網劇、微電影開始作為一種獨立藝術門類,得到了業界的普遍承認。”③在國內,北京更是聯合全國近百所高校,幾十家全國電影社團舉辦了中國國際微電影節。

微電影經曆了由萌芽到成長的過程,也逐漸出現了兩種比較明顯的創作分化。一部分微電影作品如《天堂午餐》《生日》《來信》等,故事溫馨感人,主題深刻真摯,為草根創作者和普通演員搭建了一個新的平台。另一部分則把微電影做成了電影式的廣告,利用網絡視頻的高點擊率賺取觀眾眼球,進而實現廣告收益。如吳彥祖主演的微電影《一觸即發》、薑文執導的《看球記》、寧浩執導的《奇跡世界》等,把商業廣告和微電影形式進行了巧妙的融合,難怪有人說“微電影就是擴展了的廣告片,同時又是濃縮了的電影”。“網絡時代,影視消費的特征會發生巨變,導演與觀眾之間的角色界限模糊了,每個人既是網絡的消費者,同時也都可以成為網絡上的導演,個人導演的時代來臨了。”④同時,微電影因其特殊的“微形式”和播出平台,不僅讓電影更親民,還帶來了無限商機,微電影這種電影和廣告的混血兒身份,無論從創作還是運營模式上,都為中國電影打開了一扇窗,值得我們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