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WASP文化價值觀影響下的美國好萊塢黑人電影文化研究(2 / 3)

後經典好萊塢電影另一個重大影響就是黑人演員的興起。早期電影中的黑人是由白人扮演的,1914年,威廉姆·羅伯特·戴利拍攝了一部反映南北戰爭題材的電影《湯姆叔叔的小屋》,扮演湯姆叔叔的薩姆·盧卡斯就成了曆史上有記載的最早的黑人演員,黑人演員由此登上了電影銀幕,但此時電影有強烈的種族主義色彩和對黑人形象的扭曲。到了60年代,美國民權運動興起,反對種族歧視觀念深入人心,種族問題開始被電影人注意到,並一再被搬上銀幕。在這一大背景的推動下,好萊塢電影人為了糾正電影中的種族主義傾向,開始讓黑人演員和白人演員配戲,在1982年的《48小時》中,白人演員尼克·諾爾特和黑人演員艾迪·墨菲合作演出。之後這種黑人演員和白人演員的搭配幾乎成了動作片的標準範式,在後來的《紐約大劫案》《黑衣人》等影片中黑人明星變得不可或缺,黑人演員隨之逐漸成為後經典好萊塢電影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中威爾·史密斯、塞繆爾·傑克遜等黑人演員就是最典型的代表。隨著好萊塢電影中黑人形象的塑造、定型和傳播,黑人演員也被全世界觀眾所認知和接受。

三、WASP文化和電影

美國文化決定著好萊塢電影的意識形態,而好萊塢電影在全世界傳播美國文化和價值觀念。美國WASP文化是一個動態的曆史過程,WASP文化源於來自大英帝國的盎格魯-撒克遜文化,代表著以白色人種——英格蘭人(Englishmen)為主的盎格魯·新教文化。美利堅民族形成時到19世紀中期這個新國家的基本特征是:以英語為主要交流工具;以白人為主體;以英裔人為主要人群;以基督新教為主要宗教信仰。早期移民把自己的文化、語言、宗教、習俗和政治製度帶到“新大陸”這片土地上。在母國文化的影響下,早期移民在艱苦的環境中移植WASP文化,貶低其他文化、宗教和信仰,形成了WASP文化的主導地位。

隨著越來越多的族群、種族的移民湧入美國使WASP文化不斷受到挑戰和威脅。美國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1880年~1924年)和1965年以來有兩次移民潮。從殖民地時期到20世紀初期,湧入美國的移民主要來自於歐洲:從1840年到1890年歐洲移民占據移民總數的90%。這批歐裔移民幾乎完全同化,融入美國的社會和文化。二戰後,拉美裔移民成為20世紀後半葉美國移民的主流。由於拉美裔、亞裔移民在膚色、語言、宗教、文化等各方麵與白色人種有著巨大差異,所以這些移民很難融入美國的核心文化——WASP文化;相反他們在不同方麵挑戰並威脅著此核心文化。美國各種族群文化的“碰撞”“衝突”“磨合”使美國文化呈現多元化趨勢,但WASP文化依然是美國主流文化價值觀,就其內涵而言,包含著諸如個人(英雄)主義、天職思想、普世主義、使命意識(救世主義)等核心文化價值觀。比如,長期以來使命意識一直是美國社會文化價值心態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使命意識融進了美利堅民族的形成過程中,成為以盎格魯-撒克遜人為主體的美利堅民族的重要特征,並呈現於新中國成立後的美國外交之中”。

隨著好萊塢電影在全世界的傳播和被接受,WASP文化典型的個人(英雄)主義、天職思想、使命意識(救世主義)等核心文化價值觀也隨之被輸出。在《駭客帝國》《獨立日》等諸多電影中,無論是尼奧成為救世主殺死(刪除)黑客還是史蒂文和總統消滅外星飛船,都清晰地表現了WASP文化中拯救世界的使命價值觀;而在《超人》《蜘蛛俠》等電影中,克拉克、彼特·帕克又體現了極致的美式個人英雄主義思想。好萊塢電影無法盡數,但絕大多數後經典好萊塢電影所傳遞的都是WASP文化價值觀,這點毫無疑問。

四、黑人文化價值觀和後經典好萊塢電影

以上論述了好萊塢電影對美國主流文化和價值觀念的傳播,而美國文化是一個複雜的構成,WASP文化隻是美國的主流文化價值觀,美國黑人文化和價值觀念也是美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加以認真對待。美國黑人文化源於美國黑人族群,美國黑人族群是美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販奴時期從非洲販運到美洲的黑人後裔。非洲的史詩傳統、非洲傳統宇宙觀、非洲的祖先文化和非洲民間神話故事共同構成了非洲傳統文化,比如相信鬼魂的存在、時間的循環性、萬物有靈等。美國黑人文化價值觀深深植根於非洲傳統文化,非洲傳統文化是美國黑人族群安身立命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