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電影:藝術與商業握手言和
在徐崢出演並執導的微電影《一部佳作的誕生》中,講述了一個懷揣電影夢想的綁匪,由於在綁架富家女拍攝勒索視頻的過程中過分投入,竟把勒索視頻拍成了一部“佳作”,並稀裏糊塗地放走了被綁架者。其中這樣一句台詞:“你們知道中國電影為什麼拍不好嗎?就因為總是糾結在文藝片與商業片之間,而忽略了細節上的審美追求,如果我們的電影不能走進觀眾的心裏,我們怎麼能取得商業上的成功呢?” 一語道破中國電影在文藝片和商業片之間的糾結。以微電影的形式提出來,不僅是對電影藝術未來發展的拷問,也是對微電影前景的一種審視。如果在製作細節上達到審美追求,電影能夠感動觀眾,走進觀眾內心,試想這樣的電影不會取得商業上的成功嗎?那麼,為什麼觀眾能夠接受微電影中的廣告,又是怎樣的微電影讓藝術和商業握手言和呢?
(一)內容上表現小人物的真摯情感
我們正處在是一個渴望釋放和表達的時代,真正好的微電影應該作用於人的內心,嚐試表現普通人的情感、選擇、夢想,同時借助新媒體的互動形式,將這種煽情的因素放大到極致。曾在網上熱播,由薑文導演的《看球記》,片頭字幕明確顯示:拍攝器材由某相機品牌提供,片尾又打出該相機品牌的廣告詞:“××,感動常在!”意圖非常明顯。但《看球記》通過一對父子的看球經曆,傳達了深深的父愛,情感真摯,觀眾也很容易地接受了廣告的植入。據統計,在網上熱播的三天點擊量高達1 000萬。前幾年受到熱傳的《老男孩》其實也是一則廣告,但是該片製作精良,尤其是喚起了觀眾的情感共鳴,相信沒有人會抗拒影片中那輛點燃“老男孩”夢想的雪弗蘭轎車廣告的植入。這個龐大而又複雜的世界,我們每個人都是大時代裏的“微生物”,柔軟而脆弱的內心很輕易被那些微小的細節打動,引起共鳴。於是我們會發現,《老男孩》《看球記》《天堂午餐》等這些優秀的微電影是對生活的深切感觸、對人性的細膩刻畫,它們挖掘和展現了被主流電影所拋棄、被宏大曆史所遺忘的小人物、小命運,所以才會讓那麼多人淚流滿麵不可遏製。
(二)形式上突出創意,吸引觀眾眼球
著名的諾貝爾獎獲得者赫伯特·西蒙曾對當今經濟發展趨勢進行預測:隨著信息的發展,有價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注意力經濟也稱為“眼球經濟”。微電影的關鍵還是創意,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快餐文化主打的時代,受眾的注意力能夠集中的時間非常有限,對於事物的新鮮感也很有限,如何在打開微電影的幾分鍾甚至幾秒鍾內,抓住受眾的眼球、釋放蘊涵的情感力量,秒殺觀眾的感受,最終有效的還是創意。佳能Leave Me微電影中,沒有明星出鏡,卻用創意故事打動了人心。鏡頭下,主人公的父親為其拍照,意外將他帶入了相機裏麵,父親按下的每一個畫麵都是他曾經的生活經曆,當出現妻子尚在人世時的畫麵,他在手裏寫上“leave me”示意父親不要再往下按了,他要陪妻子定格在這一刻。這樣一個5分鍾的微電影頗具創意,曾一度在網絡熱傳。在被認定為首部微電影的《一觸即發》中,吳彥祖在短短90秒內,在凱迪拉克賽威的幫助下,成功甩開對手,最終與合夥人成功交易。諸如“跳傘”“追車”“爆炸”等多種電影中出現的特技場麵,給人獨特的視覺體驗,情節絲絲相扣,人物生動鮮明,讓人印象深刻。無論是利用明星效應、緊張的劇情、離奇的情節,還是誇張諷刺等藝術手段,突出創意且迅速吸引觀眾注意力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