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好萊塢電影曆史的發展演變淺析其內在的創新機製(1 / 3)

從好萊塢電影曆史的發展演變淺析其內在的創新機製

學術論壇

作者:王愛莉

[摘 要] 好萊塢電影之所以能成為世界影壇曆久彌新的常青樹,除了有豐厚的誕生土壤和多元的文化傳統作為支撐之外,其內在的發展模式和創新機製才是其得以生存和發展的關鍵因素。本文試以經濟全球化為時代背景,從工業體係和產業管理的角度出發,以社會文化和史論研究為手段,淺析好萊塢電影內在的創新機製。

[關鍵詞] 電影;好萊塢;創新機製

自1895年電影誕生之日起,作為“第七藝術”的電影已經走過了百年征程。在這期間,無論是德國表現主義的誇張變型,還是法國新浪潮的先鋒詩意,無論是意大利新現實主義的真實質樸,還是前蘇聯蒙太奇學派的理性激進,都給全世界的電影觀眾帶來了各式各樣的美學觀感和精神體驗,而作為世界電影之林中最重要也是最有影響力的美國好萊塢電影,更是以標榜藝術與技術的完美結合而著稱。一直以來,電影工業作為美國的支柱型產業,以其強大的生產體製為基礎,以絕對多數的市場份額作保障,以統一而鮮明的價值觀做宣傳媒介,在一定意義上決定著世界電影的進步軌跡和發展方向。

一、電影科技的創新

好萊塢電影的發展與現代科學觀念的發展密切相關。從初創時期開始,好萊塢電影便確立了技術主義的傳統,每一次的技術上的風暴和革新,都會給不同時期的電影帶來質的飛躍。第一部有聲影片《爵士歌王》的誕生,使電影真正成為能將聲音和畫麵結合起來的新的藝術形式,而第一部彩色電影《浮華世界》問世,更使電影跨過了從黑白到彩色的界限和鴻溝,不僅是視覺上的進步,也是美學上的突破。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最新最先進的科技也總是在第一時間反映在好萊塢電影之中。在好萊塢電影的初創奠基期,愛迪生關於電影設備的一係列發明為好萊塢電影的發展奠定了技術創新的基礎,他發明的“電影視鏡”第一次使“看電影”成為可能。在他之後,法國的盧米埃爾兄弟發明的“活動電影機”使“拍電影”和“放電影”由夢想變為現實。在好萊塢電影全盛發展的1928年7月,紐約首映了華納公司拍攝的世界首部有聲對白故事片《紐約之光》;1935年的6月,雷電華公司公映了世界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浮華世界》;在隨後的1953年,20世紀福克斯公司攝製了第一部寬銀幕係統故事片《聖袍春秋》。這些為了擴大人類視聽範圍所采用的科技手段,大大延伸了人類的知覺領域。在經曆了整個五六十年代與電視抗衡的蕭條之後,電影終於從電視的陰影中擺脫出來,真正找到了適合自身美學特征的發展道路,這正是科技進步的結果。從此,製片廠不再從放映設備和生產電視片方麵尋求突破,而是利用視聽語言的革命作為更新穎的傳播手段來與小熒屏進行對抗。從此,視聽革命使得電影的表現範疇被拓展,當然,大投資帶來大回報的利潤激增也使好萊塢這一巨型工業煥發出了前所未有的動力。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係列好萊塢大片紛至遝來,“票房炸彈”式的“大片時代”來臨,《星球大戰》《侏羅紀公園》等影片憑借栩栩如生的角色還原、惟妙惟肖的造型設計、形象生動的模擬聲效等開啟了科技進步的又一先例。進入到當代,以《阿凡達》為代表的3D技術被突破性地運用到電影的表現範疇,CG動作捕捉技術、協同工作係統以及虛擬攝像機的使用使人類的視聽體驗進入到了更為高層次的享受階段。《阿凡達》的成功再次驗證了技術與細節對現代電影的決定性影響。在當代,世界範圍內3D IMAX、巨幕、環幕甚至4D影院的出現,適時地滿足了觀眾的欣賞需求,為觀眾帶來聲畫結合的震撼體驗。展望未來,電影技術的創新將會更多更有力地運用到好萊塢電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