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13年,好萊塢建立了製片廠製度開始,八大製片廠就基本上控製了整個好萊塢影片的製作、放映和發行。與此同時,明星製度也是製片廠製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當時的所謂“明星”,指的是固定出演同一類型角色、作為完善同一種敘事功能存在的電影的元素之一。到了50年代,大製片廠製度解體,壟斷消失。各種中、小型電影公司得以發展。電影的發行也不再隻靠製片廠的體係運作,錄像帶市場、網路都成為發行掙錢的渠道。電影的放映也不僅在電影院,五六十年代興起的露天影院、家庭影院、網絡電視等使放映渠道更加豐富。大製片廠製度的解體為明星和導演創造更多的自由和選擇權,形成了經紀人製度,在新好萊塢工業中,獨立製片人和經紀人變得更為重要起來。他們既要維持在老製片廠時期同樣的功能:進行必要的資源整合和最大限度的優化,又要在新時期新形勢下,抵禦更強的風險和擔負更大的責任。派拉蒙法案之後,製片廠很多成為發行公司,資助獨立影片的生產。於是許多年輕的電影工作者以一次一部片子的方式把自己賣給獨立製片人或者大製片公司(如喬治·盧卡斯)。以上種種,其實都是體製內的創新。
五、結 語
作為美國乃至全世界最重要的文化產業,美國好萊塢電影憑借其完整的體係架構和純熟的操作機製,在全世界範圍內不斷擴張和演變,成為各個國家和地區發展和革新電影產業的模仿對象。雖然經曆了從舊好萊塢到新好萊塢的變化,但由於其係統內在創新機製的及時調整和演變,在經濟和文化全球化進程中始終扮演著重要角色。中國電影在受到好萊塢電影衝擊的同時,應當從科技、文化和產業策略多方麵吸收和借鑒,才能形成和諧共贏的新局麵。
[參考文獻]
[1] 鄭亞玲,胡濱.外國電影史[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
[2] 周黎明.好萊塢啟示錄[M].上海:複旦大學出版社,2010.
[3] 穀淞.好萊塢營銷[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7.
[4] [美]托馬斯·沙茲.好萊塢類型電影——公式、電影製作與片廠製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5] [美]約翰·貝爾頓.美國電影 美國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6] 蔡衛,遊飛.美國電影研究[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4.
[7] 滑明達.美國電影的跨文化解讀[J].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 王愛莉(1979— ),女,遼寧鐵嶺人,魯迅美術學院文學碩士,大連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視覺傳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