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新中國前17年戰爭電影(1 / 3)

論新中國前17年戰爭電影

學術論壇

作者:高紅雨 王文燕

[摘 要] 雖然今天人們的審美觀念與對曆史、戰爭及電影藝術的認識有所變化,但是,中國前17年的革命戰爭題材的電影,所表現的宏偉主題,所塑造的革命英雄形象,所激勵過無數中國革命後代的教育意義是任何人都無法抹殺的。本文論述了前17年戰爭電影的巨大成就和意義,通過對這些早期的戰爭電影的緬懷,讓我們再次感受到了抗日戰爭的同仇敵愾與民族英魂,新中國成立前三次國內革命戰爭的艱難與殘酷,抗美援朝的舍生取義與國際精神。前17年中國戰爭電影,在中國電影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關鍵詞] 前17年;戰爭電影;曆史意蘊

前17年時期,中國剛剛從幾十年的革命民族解放戰爭與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鬥爭中獲得獨立和民族的解放,全國人民還沉浸在新中國成立的喜悅之中和對革命曆史與戰爭的回顧之中。這個時期,藝術熱情澎湃,洋溢著革命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融合的激情。以第三代導演為主的藝術家,將他們滿腔的熱情與對祖國的摯愛,對英雄的崇敬,對偉大社會主義未來的憧憬,都化為了一幕幕的鏡頭語言,孕育出了那個時代特有的中國革命戰爭史詩影片。

中國前17年的曆史背景與戰爭影片概述

1949年新中國誕生之後,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的新高潮。一方麵人民歡喜鼓舞,對未來美好的社會主義藍圖充滿了無比的激動和憧憬,另一方麵,由於我國剛剛才建立新的製度和國家,國家加強了政治意識形態,繼續加大了對殘餘的反革命分子的鎮壓。國家發動了一係列的革命鬥爭和大運動,著名的有抗美援朝鬥爭、“三反”“五反”革命鬥爭,反右派鬥爭、“大躍進運動”及階級鬥爭擴大化運動。在前17年的革命文藝路線上,雖然出現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雙百方針,初步繁榮了社會主義文藝作品,一係列的文藝鬥爭依然讓文學和藝術遭到了最為嚴厲的打擊。首先是全國最早開始的對“新紅學”的批判,①接著是全國大範圍內的對電影《武訓傳》的批判,②再接著是對文學及電影人性論的批判。在電影批評界,因為蘇聯導演格·丘赫萊依說“中國電影是教條主義和反藝術的思想方法的標本”,不表現“感情”,“中國藝術家光靠教條主義和推理是不可能拍出好片子來的”③。於是,中國的文藝報等對其進行了猛烈的反擊。這時,凡是帶有人性的電影作品都打上了毒草,《青春之歌》《三家巷》《達吉和她的父親》《李慧娘》《謝瑤環》《北國江南》《早春二月》等關於普遍人性的審美意緒被看做表現了“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感情遭受了批判。

雖然如此,中國的前17年在極端的階級鬥爭背景下,仍然拍攝出了不少優秀的戰爭影片。蘇聯電影的表現模式,對中國電影產生了比較深刻的影響。“戰壕派”局部戰爭與“全景式”戰爭場麵的作品,在中國電影裏都得到了比較好的再現。前17年戰爭電影的導演,主要是中國第三代電影導演,很多是來自革命蘇區,經曆了戰火紛飛的殘酷戰爭環境,對戰爭有著直接的生死體驗,對中國革命與抗日戰爭的民族解放戰爭有著鮮明的政治態度和革命情感,因此,在第三代導演的努力下,前17年戰爭電影取得了至今依然可以感到自豪的成就。第三代導演的主流傾向是描繪中國革命波瀾壯闊的時代畫卷,那時期的導演、編劇及演員等,大都直接親曆過戰爭,他們的情感和思維方式都帶著那個年代裏的純樸與真摯的東西。這種高度的契合和響應,造就了《地雷戰》《地道戰》等中國戰爭電影至今無人超越的高度。《地雷戰》與《地道戰》的拷貝仍位居中國電影的第一位,尤其後者的觀影人次超過了18億。

中國前17年戰爭影片的曆史畫卷與曆史意蘊

前17年的戰爭影片,由於戰爭剛剛結束,大多數導演是戰區而來,所以,即使是戰爭故事片,也具有豐富的曆史意蘊。通過這些戰爭電影,我們看到了中國革命曲折艱難的道路,看到了戰爭的殘酷與敵人的野蠻,看到了英雄們在共產主義思想的偉大理想精神感召下勇於犧牲寶貴生命的戰鬥精神。前17年戰爭電影,全方位地展現了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及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戰爭的壯麗畫卷。一段段膠片,凝聚著中國人民血與火的曆史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