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前17年的戰爭電影,再現了中國抗美援朝的國際主義精神。最代表作品是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的兩部傑作《上甘嶺》與《英雄兒女》。電影《上甘嶺》是第一部表現抗美援朝的經典影片,根據電影文學劇本《二十四天》改編,取材於著名的上甘嶺戰役。影片講述了上甘嶺戰役中,誌願軍某部八連,在連長張忠發的率領下,堅守陣地,與敵人浴血奮戰,最終取得勝利。為熟悉生活,編導人員赴朝鮮前線與戰士們一起親身感受,半年時間中訪問了一百多人,記錄了幾十萬字的材料。電影中的插曲《我的祖國》唱遍大江南北,經久不衰。《英雄兒女》長春電影製片廠1964年攝製的一部經典電影,根據巴金小說《團圓》改編的。抗美援朝時期時期,兄妹王成、王芳同上戰場,王成在堅守無名高地的戰鬥中壯烈犧牲,王芳在政委王文清的幫助下以哥哥的精神為榜樣,為戰士服務。最終她和養父王複標,親生父親王文清在朝鮮戰場上團圓了。片中英雄王成的形象深入人心,插曲《英雄讚歌》也流傳甚廣。將人情與炮火連天的戰場氣氛相融合,既洋溢著革命激情,又深蘊著親情與道德力量。片中昂然一曲《英雄讚歌》,被一代代中華兒女傳唱。1959年由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的《奇襲》也是一部抗美援朝的經典性作品,
總之,新中國前17年雖然彈指一揮間,但其拍攝的戰爭電影數量是相當驚人的,掀起了我國第一個戰爭電影的高峰。這些戰爭電影,真實地再現了中國人民的解放曆程,再現了英雄們的豐功偉績,電影表現的經典情節、經典人物、經典場麵,永遠在人們腦海中成了抹不去的記憶。前17年戰爭電影,反映了我國第三代導演群體的藝術人格和藝術魅力,共和國藝術史上將永遠記載著崔嵬、伊琳、王曉棠、王炎、王家乙、李昂、蘇裏、武兆堤、華純……畢生把心血獻給電影藝術事業的導演們。
注釋:
① 1954年在國家領導人支持下,全國開展了紅學批判運動,這是文藝界最早的批判運動之一,主要對象是胡適、俞平伯的紅學。
② 應當重視電影《武訓傳》的討論,1951年5月10日《人民日報》社論發起批判電影《武訓傳》的運動,是新中國成立後震動整個思想界的大事。
③ 張光年:《現代修正主義的藝術標本——評格·丘赫萊依的影片及其言論》,《文藝報》,1963年第11期。
④ 皇甫宜川:《中國戰爭電影史》,中國電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160頁。
[作者簡介] 高紅雨(1979— ),男,南鹿邑縣人,河北大學講師。主要研究方向:德育、管理及民族影視。王文燕(1979— ),女,河北保定人,碩士,河北大學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