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前17年戰爭電影,反映了三次國內革命戰爭的殘酷性。在國民黨反動派統治的舊中國,“天是黑沉沉的天,地是黑沉沉地”(舞劇《東方紅》解說詞),人民飽受剝削和壓迫,在中國共產黨帶領下,工農兵聯合起來進行了反帝反封建主義的革命鬥爭。1959年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了表現紅軍長征的電影《萬水千山》,紅軍飛奪瀘定橋,強渡大渡河,翻雪山,過草地,打過臘子口,終於到達陝北會師,表現了中國工農紅軍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下,不退縮、不畏懼的英雄氣概,影片恢弘大氣,令人振奮。電影《金沙江畔》也是反映紅軍長征途中困守金沙江畔的艱難歲月,在黨的民族政策的感動下,彝族土司同胞終於同意紅軍通過,並且支持北上抗日。1966年珠江電影製片廠依琳導演的《大浪淘沙》,表現了1927年7月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極其複雜嚴峻的形勢,武漢反革命叛亂的前夕,兄弟四人卻各自走上了不同的道路,甚至成了彼此的階級敵人。靳恭綬、顧達明槍決了叛徒餘宏奎,跟隨革命隊伍參加了毛澤東同誌領導的秋收起義,走與工農相結合的道路,該片令人耳目一新,大量的實景拍攝給人以身臨其境的真實感受,此片觀影據說達到了28億次。讓人最難忘的是一部描寫女共產黨員堅貞不屈的早期電影《黨的女兒》,這部作品拍攝於1958年,根據王願堅小說《黨費》改編,由田華主演。該片女共產黨員李玉梅在二次國內革命戰爭白色恐怖下死裏逃生的故事,李玉梅與另外兩位女黨員自發成立了黨支部,在麵臨敵人包圍時,為了掩護通訊員小程,李玉梅挺身而出,英勇就義。雖然是一出悲劇電影,卻具有濃烈的英雄主義、理想主義氣氛,也具有階級樸素人性與情感。《兵臨城下》是60年代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的一部非常廣受歡迎的戰鬥故事片,表現了解放戰爭時期的東北戰場的激烈對峙的複雜形勢,影片揭示了主人公趙崇武從堅持反動立場到棄暗投明的過程,體現了我黨將政治鬥爭與軍事鬥爭的結合戰略路線,也顯示了我軍的政治威力。影片注重挖掘人物內心世界,刻畫在麵臨命運抉擇時的焦躁、矛盾及複雜的心理,取得了較強的藝術效果。1963年湯曉丹導演的《紅日》是一部規模宏大的全景式的戰鬥故事影片。影片以恢弘的氣勢和細膩的筆觸,準確地把握住了戰役過程和人物的命運,精心刻畫了敵我雙方20多個富有個性的正反麵人物,對雙方高級指揮員形象的塑造很成功。影片插曲“一座座青山緊相連,一朵朵白雲繞山間,一片片梯田一層層綠,一陣陣歌聲隨風傳,哎,誰不說俺家鄉好得呀兒喲……”幾乎家喻戶曉。
20世紀五六十年代反映國內革命戰爭的影片還有《紅色娘子軍》《智取華山》《突破烏江》《風雪大別山》《冬梅》《沙漠追匪記》《無名島》《劉胡蘭》《五更寒》《英雄虎膽》《獨立大隊》《戰火中的青春》《羌笛頌》《黎明的河邊》《草原上的人們》《邊寨烽火》《大地重光》《海魂》《林則徐》《林海雪原》《碧海丹心》等無數再現曆史真實圖景的優秀影片。
其次,前17年的戰爭電影,反映了偉大的抗日帝國主義侵略鬥爭。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以後,湧現了大量的中國人民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戰爭影片,激勵了無數前方、後方的抗戰兒女。“在中國的土地上,絕不允許你們橫行霸道!”這是《平原遊擊隊》中李向陽最經典、也是最令觀眾驕傲的一句台詞,被後人稱為20世紀中國人最揚眉吐氣的一句話,至今仍牢牢記在國人的心中。1958年拍攝的《狼牙山五壯士》講述了1941的秋天五位抗日英雄勝利地完成了阻擊敵人,掩護人民群眾和連隊轉移的光榮而艱巨的任務,在彈盡糧絕,就要被敵人俘虜時,毅然跳崖,以身殉國,譜寫了一曲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樂章。馬寶玉、葛振林、宋學義、德林、胡福才五位英雄在跳崖時候高喊:“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中國共產黨萬歲!”震耳欲聾,他們用生命和鮮血譜寫出一首氣吞山河的壯麗詩篇。《三進山城》是長春電影製片廠於1965年拍攝的一部戰爭影片,反映的是日偽“大掃蕩”時期的抗戰故事,刻畫了足智多謀、驍勇善戰的八路軍指戰員的形象,情節跌宕起伏,懸念扣人心弦,矛盾衝突複雜,是一部優秀傳奇的驚險戰鬥故事片。1956年拍攝的《鐵道遊擊隊》,反映遊擊隊傳奇性的戰鬥生活,鐵路線上扒鐵路,劫火車,情節驚心動魄,險象環生,將抒情元素與戰爭緊張相融合,具有樂觀主義的革命精神,插曲《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深受人們喜歡,廣為流傳。《苦菜花》是根據馮德英的同名小說改編,反映了山東膠東半島在抗戰時期,村裏地下黨組織領導農民進行武裝暴動,建立抗日民主政府的故事。影片從一個家庭故事展開:“將主人公母親馮大娘置於嚴峻複雜的鬥爭漩渦中和民族與個人、生與死重大抉擇麵前,挖掘了其善良、勤勞、樸素、內心道德崇高、具有堅忍不拔的意誌和民族凝聚力的形象,塑造了一位典型英雄母親形象。”④《平原遊擊隊》《雞毛信》《小兵張嘎》《柳堡的故事》《野火春風鬥古城》《地道戰》《地雷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