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戲說劇的消費主義特征(1 / 3)

論戲說劇的消費主義特征

學術論壇

作者:楊雪梅

[摘 要] 本文從消費主義的角度入手,首先分析了戲說劇興盛的三個主要原因:通俗化和平民化的風格、聲色兼具的符號化特征、滿足觀眾親近和窺探曆史的欲望。它突出地體現了消費主義的兩大特征:娛樂為本和利益至上。但它畢竟是藝術,一味地追求娛樂效果和經濟效益,必然會走向衰亡。為避免這種命運,它必須處理好藝術真實和曆史真實之間的關係,提升文化內涵和品位,防止媚俗化傾向,從而獲得更持久的生命力,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做出更大的貢獻。

[關鍵詞] 娛樂;利潤;消費主義

20世紀90年代以來,曆史劇風靡全國。[1]它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正說劇。它們對待曆史的態度是非常嚴肅的,其題材大多取材於有據可查的正史並力圖真實地再現或還原曆史;另一類是戲說劇。它們對待曆史的態度是娛樂化和消費主義的,其題材多取自野史、稗史、民間傳說,甚至道聽途說,其可信度遠不如正說劇。但是近年來戲說劇卻日益繁榮,幾乎成了各大電視台收視率的保障和影視公司的“搖錢樹”。戲說劇何以如此吸引觀眾呢?本文認為,主要原因有二。

一、戲說劇獨特的文化品格迎合了當代觀眾的文化消費需求 戲說劇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興起以來,迅速步入繁榮階段。戲說劇《宰相劉羅鍋》的主題曲精當地詮釋了戲說劇的特質:“故事裏的事,說是就是,不是也是;故事裏的事,說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戲說劇獨特的文化品格是吸引觀眾的根本原因。

(一)戲說劇的平民化和通俗化的文化品格貼近普通大眾的心理,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和親和力

戲說劇是當代大眾文化的產物,它消解了精英文化和主流文化中的“宏大敘事”和宣教功能,走平民化和通俗化路線,因此比正說劇更易受到大眾的喜愛。如電視劇《宰相劉羅鍋》中的劉墉隻是一個具充滿人情味的、真實的普通男人,他那“妻管嚴”的逗笑模樣和那些與皇帝、夫人鬥智鬥勇的故事,在無形中拉近了觀眾與這位曆史人物的距離。另外,通俗的文化品格也是戲說劇贏得觀眾的又一重要原因。戲說劇在演繹和敘述曆史事件時,采用了觀眾易於理解的現代影視語言,甚至還穿插了當下的一些流行語,顯得既通俗易懂,又令人耳目一新,對觀眾產生了很強的吸引力。

(二)聲色兼具的符號化特征讓觀眾感受到一種當下性的、淺層次的審美快感

“高清晰的屏幕將對象的哪怕是局部和細微的部分都盡情展示,在極大地滿足了人們視覺上的快感的同時,也滋長了一種以平麵化、官能化、快餐化為特征的文化消費行為,時間向度在空間中被消解,感官愉快替代了永久魅力,當下即得的消費取代了會心暢神的欣賞。”[2]觀眾們在觀看戲說劇的過程中,被那些華美的背景、俊美的人物、動人的故事所吸引,視覺和聽覺都得到了極大的滿足,這也是快餐文化時代的必然結果。

(三)滿足了觀眾對曆史人物的窺探和親近的欲望以及自我實現的心理需求

曆史雖然已經遠去,但人們對於曆史上那些塵封的往事和赫赫有名的人物,普遍存在一種好奇心和窺探欲。戲說劇往往選取那些具有較高知名度、富於傳奇色彩甚至爭議性的曆史人物和事件進行輕鬆而現代化的演繹,最大限度地滿足了觀眾了解和親近曆史的欲望。更重要的是,觀眾們“通過視覺映象所引起的想象建立起一個完善愜意的自我映象,並在這個鏡像體驗中得到了令人愉快的完整與統一的幻覺感,主體的視覺世界與想象世界在此翕然合一”[3]。觀眾們在消費曆史的同時實際上是在消費著自己的欲望。

二、戲說類曆史劇的消費主義特征

西方消費文化已悄無聲息地侵入了戲說劇的文化肌體。伴隨著以消遣、娛樂、休閑為時尚的大眾文化熱潮,中國的曆史資源已成為一種搶手的文化商品在戲說劇中被赤裸裸地消費著。戲說劇中已呈現出明顯的消費主義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