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戲說劇的消費主義特征(3 / 3)

其次,為“吸引眼球”,媚俗成風。為了盈利,創作者常采用模式化的故事情節和膚淺的曆史演繹,甚至尋找一些低級趣味的東西來誘發觀眾某種潛意識的衝動,戲說劇由此誤入媚俗,甚至是低俗的歧途。如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其媚俗的表現就是對於皇帝戲的熱衷和對傳奇人物的偏愛。前者是利用了部分人心中暗藏的一種對於權力的病態崇拜心理和對於封建帝王的一種奴性心理;後者則利用了當代人追求個性和新鮮刺激的心理。戲說劇常將戀愛中的男女都設置為俊男美女,都有著非常獨特的個性和傳奇般的人生。戲說劇的媚俗成風還表現在其俗套的情節上。它常使用一些民間“鬧劇”的俗套,如掉包計、奇遇、巧合、打打鬧鬧等,顯得毫無創意,不利於戲說劇的良性發展。

三、戲說劇必須處理好兩個問題

針對戲說劇的消費主義特征,我們必須解決好兩個問題。

首先,戲說劇要處理好藝術真實與曆史真實的關係,把握好藝術虛構的自由度和底線。“如果任由曆史被戲說,其最終結果是真實曆史的空場,是曆史精神的擱淺,是用簡單甚至膚淺的娛樂化替代曆史感,直至替代曆史感中蘊藏的民族精神與愛國情操。”[6]關於戲說劇的曆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關係,學術界已經爭論了多年。本文認為,戲說劇在描述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狀況時應力求曆史本質的真實,在此基礎上,也可存在一些審美層麵上的虛構,以求雅俗共賞。

其次,防止戲說劇的“媚俗”傾向。我們不能因為戲說劇的喜劇品格而把它等同於為娛樂而娛樂,甚至娛樂至死的“媚俗”之作。如戲說劇中俗套的劇情、千篇一律的人物形象和對於不正當男女關係的展示等都是導致戲說劇媚俗的硬傷。戲說劇的創作者應整合史學和文學資源,用理性精神控製娛樂的程度,使它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下,既滿足觀眾消費的需求,又能引導觀眾對曆史做出公正的評價。

事實上,娛樂並不是一定要歪曲曆史,也不是一定要穿插豔史、秘史等庸俗的情節和所謂的刺激場景。同樣,追求經濟效益也不一定非要以偏移曆史的價值判斷為代價。娛樂,也可以娛樂得高尚;賺錢,也可以賺得有藝術品位!所有這一切都要求戲說劇的編導們一方麵正確處理藝術真實和曆史真實、藝術與市場的關係,另一方麵努力提升劇本的人文內涵和曆史文化底蘊。

[參考文獻]

[1] 李力.消費曆史:曆史題材電視劇的文化批判[J].中國電視,2005(03).

[2] 邢建昌.世紀之交中國美學的轉型[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15.

[3] 潘知常,林瑋.大眾傳媒與大眾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377.

[4] 吳迪.曆史劇:兩種不同的“文化文本”[J].中國電視,1995(01).

[5] 黃會林,尹鴻.當代中國大眾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416.

[6] 郭敏.戲說:消費語境中的曆史書寫[J].文化與詩學,2008(02).

[作者簡介] 楊雪梅(1979— ),女,湖南邵陽人,暨南大學文學院文藝學專業2010級在讀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比較文藝學、外國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