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文化產業視野中“生態江西”形象的構建、營銷與傳播
學術論壇
作者:何世劍
[摘 要] 首先,在回視“生態江西”建設曆史進程基礎上從綠色、紅色、古色三方麵定位“生態江西”形象,立足曆史傳統和現實狀況進行“文化創意”,激活其文化功能、經濟價值。其次,從文化符號塑造、人力資源整合及生態頻道創建等方麵對“生態江西”形象“品牌化”構建進行謀劃,發揮“生態江西”形象的文化力、影響力。最後,將之納入影視文化產業視野中,運用注意力經濟學理論,從生態人才、生態節目、生態輿論等方麵探討了“生態江西”形象的“產業化”運營、傳播路徑,提升江西文化核心競爭力。
[關鍵詞] 影視文化產業;“生態江西”;定位;構建;營銷與傳播
新世紀以來,“國家形象”研究及實踐策略思考,成為文化研究學術熱點,它的研究帶動了“地區形象”“城市形象”(包括省、市、自治區等形象)研究,並提供了實踐經驗、學術智慧和方法啟示。本論文立足“影視文化產業”視野,探索如何發揮影視媒介功能,較好地構建、營銷和傳播“生態江西”形象,為江西影視“頻道建設”“品牌開發”和“產業運作”提供創意和踐行策略。
一、“生態江西”形象的定位
“生態江西”關鍵詞的提出及“生態江西”形象的構建和傳播,有其曆史依據、現實需求和未來意義,也符合江西“生態”經濟建設、文化發展“可持續”要求。
“生態江西”的建設理路,曆經了幾代江西領導人戰略思考和人民探索實踐而形成。自新世紀伊始,江西把握發展機遇,率先提出了建設“生態江西”的戰略。2000年11月,原江西省委書記舒惠國在《人民論壇》撰文,描繪了“生態江西:21世紀的經濟戰略”宏偉藍圖和建設構想。嗣後,孟建柱同誌從上海調至江西主政工作,肯定了發展“生態江西”的可行性、必要性,他走遍江西的山山水水,邊調研,邊向基層人民宣傳和推廣建設“生態江西”理念,不僅在保護和發展江西生態環境方麵做了許多基礎性工作,而且在城市化建設中也始終強調“生態”,在招商引資、產業聚集區選址、城市綠化等方麵有合理規劃。孟書記亦親自撰文,為發展“生態江西”鼓與呼。[1]蘇榮同誌來江西後,接過了發展“生態江西”接力棒,並加快了促成“生態江西”上升為國家戰略建設步伐。2009年12月12日,國務院正式批複“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規劃,上升為“國家戰略”高度。蘇榮同誌所撰凝聚了江西人民思想智慧的巨文《以建設鄱陽湖生態區,引領江西科學發展、加速崛起》,[2]在回視建設“生態江西”曆史進程時,更多闡揚了未來江西“生態化”建設科學理念。
前人的實踐探索和開拓工作為“生態江西”形象的學理研究、正確定位及科學評估奠定了基礎。建構“生態江西”形象,可以破除新中國成立以來對江西形象的“窄視”與“誤解”。“生態江西”不應局限於其自然屬性、社會屬性,而且應擴展研究其文化屬性,從時間、空間向度綜合探討“生態江西”的自然本體、文化內涵、美學特性及經濟功能,建設江西自然、人文與社會發展和諧關係。變單一注重“自然本性”的“江西生態”掠奪性開發,為注重“文化創意”和“產業經濟”協力發展的“生態江西”可持續建設。
“生態江西”文化至少應包括三個方麵屬性:第一,定位於“綠色”。主要著眼於江西優美的自然風光、生態環境,闡揚“綠色文化”對人生活、生命的意義。目前江西全省共有44個自然保護區、50個森林公園、28個風景名勝區,全省森林植被率達55.24%,位居全國第二位。發展江西“綠色”生態經濟、文化是有雄厚基礎和保障的。第二,定位於“紅色”。江西是革命老區,是“紅色文化”的“搖籃”。把握江西優良的革命曆史傳統,發掘“紅色文化”資源,承傳“八一”精神、“井岡山”精神及“瑞金”傳統等,能為生態江西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持。第三,定位於“古色”。主要基於江西的“人文傳統”,“贛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追尋江西“文化原型”人物的曆史蹤跡,激活他們人格魅力、文化故事,傳承其“人文關懷”精神和“生態美學”思想,責無旁貸。總之,江西“三色”文化有獨特優勢,立足曆史傳統和現實狀況進行“文化創意”,激活其文化功能、經濟價值,走“文化產業”發展路徑以建設“生態江西”,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