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講 學習弘揚焦裕祿精神關鍵在做(3 / 3)

第四,像焦裕祿那樣對待同誌,團結友愛。他說,“縣委書記要善於當‘班長’,要把縣委這個‘班’帶好,必須使這‘一班人’思想齊,動作齊。”1963年,蘭考縣委辦公室主任卓興隆之妻突發疾病,送到醫院後,被醫生判了“死刑”,不願繼續收治,卓興隆一籌莫展。焦裕祿知道此事後,當即給縣醫院打電話:“人死死到病床上,隻要還有一口氣就要進行搶救,哪有把病人拒之門外的道理?”還親自到醫院詢問病情,安排院方到開封市請名醫來會診,號召各方麵獻血,病人終於得救。像焦裕祿那樣對待同誌,就要善於當好班長,關心愛護,團結共事。人各有各的特長,各有各的特點,各有各的優勢,各有各的不足。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寬厚容人,嚴格律己。這才是黨員領導幹部應具備的品格。自己進步是光榮的,同事進步,他人進步,也要為之感到光榮。有的人,一旦某個職位空缺,總認為非己莫屬,千方百計調動一切社會資源,為自己謀權謀位,甚至不失人格、不顧法紀,真可謂官迷心竅、利令智昏。正確對待同誌,要能容忍他人的過失和對自己的冒犯。據《宋稗類鈔》記載,呂蒙正初入朝堂時,有一權重者指著他說:“這小子也參政?”呂蒙正裝作沒聽見。而與呂蒙正同列的人卻幾次讓呂蒙正追問那個人是誰,呂蒙正不允,說:“若知其姓名,怕以後不能忘記,所以還是不問的好。”呂蒙正後來終於成為北宋的宰相。我們在工作中,難免觀點不一,爭執不休,相互指責,有時甚至糊塗不清,做出對不起同誌的蠢事來。在這種情況下,需要我們大度容人,給同誌以認識錯誤和改正錯誤的機會。齊桓公做公子時流亡在外,為奪王位,跟隨其胞弟的管仲曾用毒箭射殺過他。但齊桓公當上國王後,不僅任管仲為相,而且拜他為“相父”,以父輩之禮相待。管仲自然盡全力輔佐齊桓公,使他成就了一代霸業。據司馬光《資治通鑒》記載,武則天時代的宰相婁師德以仁厚寬恕、恭勤不怠聞名於世。鳳閣侍郎李昭德罵他是鄉巴佬,他笑著說:“我不當鄉巴佬,誰當鄉巴佬呢?”當時名相狄仁傑也瞧不起婁師德,想把他排擠出朝廷,他也不計較。後來武則天告訴狄仁傑:我之所以了解你,正是婁師德向我推薦的。狄仁傑聽了慚愧不已。一位智者說過:寬容是什麼?寬容是一種非凡的氣度、寬廣的胸懷,是一種高貴的品質、崇高的境界,是對人對事的包容和接納,是精神的成熟、心靈的豐盈。寬容是一種仁愛的光芒、無上的福分,是對別人的釋懷,也是對自己的善待。寬容是一種生存的智慧、生活的藝術,是一份從容、自信和超然。

第五,像焦裕祿那樣對待親屬,不搞特殊化。焦裕祿長期有病,家裏人口又多,生活其實還是比較困難的,可是他拒絕縣裏給他和家人救濟。對待親屬,他還是以嚴為先。他經常教育子女穿衣要樸素,生活要節儉,不管什麼事都不搞特殊化。黨員幹部肩上既承擔著責任,更承載著形象,是製度規範的堅守者,社會風氣的引領者。如果不對親屬嚴格要求,讓他們胡作非為,損壞的不僅是自己的形象,更嚴重的是破壞了黨和政府的公信力。愛家庭、愛家人,是人之常情,黨員幹部也不例外,但愛家要有度,要像焦裕祿那樣,堅持作為黨員幹部的底線,對親屬的愛不能超越道德、紀律和法律這個界限。黨員幹部要認真學習焦裕祿對待親屬的態度,要嚴格對親屬教育和約束,不斷提高他們的道德水準和法紀觀念,自覺做到合理合法做事。特別是領導幹部,要當好家人的榜樣,做好子女的老師,決不能以自身失修敗德帶壞家風、禍及家人。

第六,像焦裕祿那樣對待自己,嚴於律己。正確對待自己,首先,必須全麵正確認識自己。人貴有自知之明。一方麵,每個人隻有知道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才能知道自己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從而更好地安排自己的人生目標定位。另一方麵,要懂得取舍。魚和熊掌不可兼得,人的一生經常要麵臨選擇。對此,我們要根據自身的能力條件和事情的輕重緩急,正確作出取舍,切忌好高騖遠,不要苛求無力企及的目標,要實實在在地做好每一個選擇,腳踏實地做好每一件事情。其次,必須具備強烈的責任感。一個人隻有對工作負責,對家庭負責,對事業負責,才是一個勇於擔當、對自己負責的人。否則,既貽害他人、家庭和工作,也是不善待自己的表現,最終貽誤自己的人生。同時,要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社會責任感。再次,必須有虛懷若穀的胸襟。人的一生都不是平坦的路途,必然遇到許多艱難險阻,遇到各種磨礪,甚至苦難,或許還有遭人陷害、攻訐的冤屈。對此,必須有清醒的人生覺悟,能夠平靜麵對和接受,做到“勿以物喜,勿以己悲”。同時,對於他人的一切優點和長處,要能虛心學習。

三、生命不息、戰鬥不止

生命不息、奮鬥不止,是焦裕祿的重要品格。習近平總書記在調研指導蘭考縣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時指出,黨員幹部應向焦裕祿同誌那樣生命不息、奮鬥不止,努力做焦裕祿式好黨員,好幹部。

人生如流水,不進則退,黨和國家的事業亦是如此。黨員幹部作為人民利益的代表者,有理由也有責任把黨和國家的事業扛在肩上,把人民的利益擺在前頭,把吃苦在前、享受在後牢記心中,把“生命不息、奮鬥不止”作為人生格言,努力為實現共產主義作貢獻,為人民謀福祉。

第一,黨員幹部做到“生命不息,奮鬥不止”是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偉大的事業必須通過堅韌持續的奮鬥,奮鬥是前進的動力,隻有不斷奮鬥才能不斷地進步。曆史的慘痛教訓告訴我們,原地踏步終究會被時代所淘汰。這就要求我們黨員幹部要有拋頭顱、灑熱血的魄力,要有上刀山、下火海的勇氣,要有敢闖敢拚、動真碰硬的決心,要有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毅力。

第二,黨員幹部做到“生命不息,奮鬥不止”是鞏固我們黨執政基礎的根本要求。麵對世情、國情不斷發生著的深刻變化,保持黨的先進性尤為重要。中國共產黨由建黨初期的區區50餘人發展到今天8000多萬黨員,在打下江山的同時為人民創造出美好的生活條件,靠的就是持之以恒、艱苦奮鬥的精神。隻有一個成熟的、先進的政黨,才會得到人民群眾的信任和擁護,隻有不斷地奮鬥、保持先進性,才能鞏固我們黨的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

第三,黨員幹部做到“生命不息,奮鬥不止”是實現其人生價值的根本途徑。“對黨忠誠,積極工作,為共產主義奮鬥終身,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這是我們的入黨誓言,也是共產黨員的曆史使命。

“成大事不在於力量的大小,而在於能堅持多久。”誠然,“生命不息、奮鬥不止”一詞對於很多人來說很難,但是作為黨員幹部就應該有不畏艱難的精神,黨員幹部的人生價值體現在為黨和國家的事業奉獻當中,要實現人生價值,唯有時刻牢記宗旨意識,把困難踩在腳下,將青春奉獻給祖國。

生命在於運動,事業在於奮鬥,成功在於堅持。發揚艱苦奮鬥、迎難而上、無私奉獻的焦裕祿精神,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最根本的保證,焦裕祿同誌為我們樹立了“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最好榜樣,黨員幹部理應將其銘記於心、用之於事、造福於民,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