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你的身上沒有秘密(1 / 2)

幸好有內線伊籍!

伊籍趁宴會上敬酒之際,目示劉備前去更衣(上廁所)。在廁所裏,伊籍將自己探聽到的消息盡數告訴了劉備:“蔡瑁在東、南、北三處城門都埋伏了人馬,唯有西門沒有。使君不可久留,請趕快脫身而去。”

劉備大驚,連趙雲也來不及知會,立即趕去馬廄,騎了的盧馬,急急就往西門而去(生存性自私使然)。

但伊籍和劉備都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既然蔡瑁有心要除掉劉備,為什麼不四門設伏,偏偏要在西門留下活口呢?因為西門二裏之外,有一條檀溪,河麵很寬,水流湍急,擋住去路,正是一條天然的死路。

劉備哪裏知道,急匆匆就逃出了西門。門吏飛報蔡瑁。蔡瑁立即帶上五百軍兵急急追趕。

劉備行至檀溪之畔,不由大叫“苦也!”正想轉頭,隻見追兵已至,劉備被逼無奈,隻好縱馬入水。行不數步,水勢甚急,馬蹄陷落,眼看連人帶馬就要被大水衝走,劉備情急之下,連揮馬鞭,大叫道:“的盧!的盧!不要妨主!”這馬極有靈性,知道已經身入險境,處於本能的自保心理,努力前遊,奮力一躍,竟然躍到了對岸!可見,危機確實可以激發一切動物的潛能!

都說的盧妨主,但卻救了劉備一命。劉備從此對的盧倍加愛護。劉備僥幸逃脫,渾身衣衫盡濕。對岸追兵眼看無法追趕,隻好恨恨退去。劉備驚魂未定,不知何去何從,隻好信馬遊韁,一路緩行。

忽見對麵一個牧童,跨坐於牛背之上,神情輕鬆,意態悠閑,一路吹著短笛而來。劉備看了,不由歎息道:“我真是不如他啊!”

這個牧童又觸發了劉備什麼樣的思緒呢?

在這個牧童身上,劉備看到了自己的童年。四十來年前,劉備也是一個無憂無慮的鄉村頑童。雖然父親早喪,但有慈母嗬護,劉備還是過了一段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日子。但是,自從二十四歲投軍以來,劉備在外奔波打拚了二十多年,身經百戰,直到鬢角染霜,卻依然寄人籬下,一事無成。

將軍百戰雖未死,壯士廿年未曾歸。這二十多年來,劉備戎馬倥傯,從未回鄉。就在這歲月流逝中,劉備的慈母早已過世,那熱心幫助過他的兩位叔父也已經過世。親恩厚誼,均未報答。殷切期望,盡皆辜負。

當然,這也不能都歸責於劉備本人的不思進取。他已經足夠努力了,但偏偏時運不濟,英雄束手。身已飄零久!廿年來,深恩負盡,死生師友。人生到此淒涼否?劉備深深地歎息,他的眼眶不由自主地濕潤了……

劉備正在感傷之際,那個牧童卻勒停了老牛,不再吹笛,天真無邪的眼睛直盯著劉備看個不停。

劉備覺得好玩,正想發問,牧童卻開口問道:“將軍莫非是劉玄德?”

劉備大吃一驚,沒想到這個素不相識的鄉野村童竟然一口叫出了自己的名字!急忙問道:“你怎麼會知道我的名字?”

牧童說:“我老師他們經常聊天,多次提到過您。說有一個叫劉備劉玄德的,是當世英雄,身長七尺五寸、耳朵很大。我看您的形貌特征有點像,所以就大膽問了一聲。”(呂布死前大罵“大耳賊”,可見劉備耳朵確實很大,特征明顯,異於常人)

牧童的這句話裏,信息量極大。可惜劉備因為急於問清這個牧童的來曆,卻暴殄天物般地輕輕放過了。這一疏忽,給他自己此後的訪賢求能增加了極大的煎熬。

劉備問:“你師父是什麼人?”

牧童說:“我師父叫做司馬徽,字德操,道號‘水鏡先生’。”

劉備又問:“司馬先生現居何處,與誰為友?”

劉備的這個問題,極大地暴露他這七年來在荊州社交生活上的慘淡與蕭索。這司馬徽是荊州名士,在荊州上流社交圈裏名聲很大,劉備在這裏待了七年,沒有道理不認識他。但劉備偏偏真就沒聽說過他。可見劉備因為心情鬱鬱寡歡,幾乎到了離群索居的程度,和外界根本沒有什麼交往。

牧童說:“我師父就在不遠處林中居住,他與襄陽的龐德公、龐統是好朋友。”

劉備又問:“龐德公和龐統是什麼關係?”如果劉備平時稍加留心,這些問題根本無須在這裏問牧童。

牧童回答說:“龐德公是龐統的叔叔。龐德公,字山民,比我師父年長十歲。龐統,字士元,比我師父小五歲。有一次,我師父在樹上采桑葉,龐統來看望他,兩個人就坐在地上,談論古今興亡之事,從早到晚,都不厭倦。我師父特別喜歡龐統,和他以兄弟相稱。”

這個小童,天真無邪,口無遮攔,將他知道的所有情況都和盤托出。但是他的無心之言,毫無惡意,但卻在聽者劉備的潛意識中造成了一種微妙的心理影響。日後,這一影響無聲無息地發揮作用後,竟然害慘了龐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