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春秋穀梁傳(1 / 1)

《穀梁傳》全名為《春秋穀梁傳》,又稱《穀梁春秋》,是又一部對《春秋》的注解,與《左傳》和《公羊傳》並稱為《春秋三傳》,也是漢代的今文學。它的體裁與《公羊傳》相似,都是以問答的形式來注解《春秋》,敘事起於魯隱公元年,終於魯哀公十四年。它是研究儒家從戰國時期到漢朝演變、發展的重要文獻。

《春秋三傳》中,《穀梁傳》隻在漢宣帝時被立為官學,影響遠遠不如《公羊傳》和《左傳》。先後注講《穀梁傳》者有十餘家。據《漢書·藝文誌》記載曾有尹更始注《穀梁章句》三十三篇(現已逸失)。這些章句注解“皆膚淺末學,不經師匠,辭理典據既無可觀,又引《左氏傳》、《公羊傳》以解此傳,文義違反,斯害也已”(《春秋穀梁傳集解序》)。由於這些缺點,《穀梁傳》的傳授與習者逐漸減少。東晉範寧集眾家解說為《穀梁傳》重新作注,成《春秋穀梁傳集解》,唐人楊士勳又為之作疏,成《春秋穀梁傳注疏》。清人鍾文烝有《穀梁補注》,網羅前人遺說,可供參考。

成書背景

《穀梁傳》的作者舊題為穀梁赤。“穀梁”是複姓,名字是個懸案,有的說名“寅”,有的說名“喜”,有的說“名椒,字元始”,有的說名“赤”,無從考證。據說穀梁赤是孔子門人子夏的弟子,穀梁赤傳於荀子,荀子傳於魯人申公,申公傳於博士江翁。它在戰國時期即已流傳,在《左傳》傳世後百餘年,與秦孝公同時,但那時都是口耳相傳,到西漢時才成書。《穀梁傳》成書的時間大約在西漢景帝之後,據今人楊伯峻證明,比較《公羊傳》、《穀梁傳》二傳,所記事實有矛盾之處,褒貶態度也有矛盾之處,所以二書不會是同一師傳,而《穀梁傳》的內容,有不少係抄引《公羊傳》又加以修飾。《公羊傳》成書於漢景帝時代,所以,我們論斷《穀梁傳》隻能成書於漢景帝以後。

內容簡介

《穀梁傳》和《公羊傳》同樣重在闡發義理,隨經作傳,其體裁也是一問一答逐層逐字釋義,這都與《左傳》不同。《穀梁傳》與《公羊傳》二傳雖同是重於釋義,卻又有不同:《公羊傳》釋“微言大義”;《穀梁傳》隻釋“大義”,不釋“微言”。《朱子語類》說:“《左傳》是史家,《公》、《穀》是經學,史學者記事卻詳,於道理上便差;經學者於義理上有功,然記事多誤。”這裏所說的“義理”,當然是指儒家的“義理”。

《穀梁傳》的文字雖不如《左傳》簡練而富豔豐潤,卻較《公羊傳》顯得清新婉約。

名篇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