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季劄讓國(1 / 1)

襄公二十九年。

春王正月,公在楚。何言乎公在楚?正月以存君也。

夏五月,公至自楚。

庚午,衛侯衎卒。

閽弑吳子餘祭。閽者何?門人也,刑人也。刑人則曷為謂之閽?刑人非其人也。君子不近刑人,近刑人則輕死之道也。

仲孫羯會晉荀盈、齊高止、宋華定、衛世叔齊、鄭公孫段、曹人、莒人、邾婁人、滕人、薛人、小邾婁人城杞。

晉侯使士鞅來聘。

杞子來盟。

吳子使劄來聘。吳無君無大夫,此何以有君有大夫?賢季子也。何賢乎季子?讓國也。其讓國奈何?謁也、餘祭也、夷昧也與季子同母者四,季子弱而才,兄弟皆愛之,同欲立之以為君,謁曰:“今若是迮而與季子國,季子猶不受也,請無與子而與弟,弟兄迭為君,而致國乎季子。”皆曰:“諾。”故諸為君者,皆輕死為勇,飲食必祝,曰:“天苟有吳國,尚速有悔於予身。”故謁也死,餘祭也立。餘祭也死,夷昧也立。夷昧也死,則國宜之季子者也。季子使而亡焉。僚者,長庶也即之,季子使而反至而君之爾。闔廬曰:“先君之所以不與子國而與弟者,凡為季子故也。將從先君之命與,則國宜之季子者也;如不從先君之命與,則我宜立者也,僚惡得為君乎?”於是使專諸刺僚,而致國乎季子。季子不受曰:“爾弑吾君,吾受爾國,是吾與爾為篡也。爾殺吾兄,吾又殺爾,是父子兄弟相殺終身無已也。”去之延陵,終身不入吳國。故君子以其不受為義,以其不殺為仁。賢季子則吳何以有君有大夫?以季子為臣,則宜有君者也。劄者何?吳季子之名也。《春秋》賢者不名,此何以名?許夷狄者不一而足也。季子者所賢也,曷為不足乎季子?許人臣者必使臣,許人子者必使子也。

秋九月,葬衛獻公。

齊高止出奔北燕。

冬,仲孫羯如晉。

賞析

“吳子使劄來聘”,吳王派遣公子季劄來魯國進行訪問。這六個字是真實的曆史記載,《左傳》中對季劄這個人和這一次的訪問也有過記載。季劄的這一次訪問要先於他後來的“讓國”,所以這六字是不存在作者對文章中所記之人與事的任何感情色彩。

我們可以將《左傳》中與季劄有關的文章《季劄觀周樂》與本文所描寫的季劄其人做一個對比,這樣有助於我們更深一步理解人物及與其相關的事件。《左傳》中《季劄觀周樂》描繪的季劄雖然是來自吳這樣一個被中原人稱為夷狄也就是蠻夷之地的一位公子,但是季劄對於中原各國的政治、曆史、文化和藝術都非常喜愛和了解,是位博古通今的人,他評價周代的詩歌、音樂、舞蹈,在這些評價當中,他在思想方麵及藝術方麵都體現了極高的水平,如果要說出吳國人中崇尚與精通中原文化的傑出代表,季劄當之無愧。在訪魯之後,季劄還相繼去了齊、鄭、衛等多國,還分別與這些國家的執政領導人就如何治國進行了經驗交流,可見,季劄並不是對政治不感興趣而讓國,相反季劄還是一個很有治國理念的人,這樣的人讓國更顯得他情操高尚。

《公羊傳》中並沒有大手筆地說季劄其人怎樣,文章一開始就感慨吳國的國君,接著就描述了吳國的王位繼承製並寫了由於這樣的繼承製度而導致的一起王室內部的血案:季劄兄弟四人,吳的王位繼承製是兄終弟繼,季劄的三個哥哥死後本該他繼位,但是他的三哥夷昧的兒子僚卻繼承了王位,違反了祖製,結果大哥的兒子闔廬就找人把僚殺死了,闔廬故作姿態地要把王位還於季劄,季劄正是看出了這一點,於是讓闔廬當了吳王,這就是季劄讓國事件的始與末。用季劄的話來說:“爾弑吾君,吾受爾國,是吾與爾為篡也。”他不願意與弑君的人為伍,如果他接受了王位,那他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篡位者,他也是一個不仁不義的人,所以寧願“讓國”。他兄弟和侄子已經相繼為了這個位置而丟了性命,他不願意再看到“父子兄弟相殺終身無已也”的局麵。從他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季劄是按一定的道德觀念來拒絕的,即使是吳國的政治製度本身存在問題,但是殺死侄子繼承王位還是不能通過道德原則的限製,在季劄看來就是不合道德原則的。他不會自欺欺人,堪稱是仁人的典範了。所以本篇還對他做了這樣的評價:“君子以其不受為義,以其不殺為仁。”

季劄的最後決定是對吳國當時的社會和政治製度的批判,禮讓的道德法則已經全麵被社會所采用。《公羊傳》與《左傳》的記載,外在是對季劄行為的肯定,內在則體現了中原華夏民族的文化思想已經在廣闊的大地上散播開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在那個時候已經開始得到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