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宋人及楚人平(1 / 1)

春,公孫歸父會楚子於宋。

夏五月,宋人及楚人平。外平不書。此何以書?大其平乎已也。何大乎其平乎已?莊王圍宋,軍有七日之糧爾,盡此不勝,將去而歸爾。於是使司馬子反乘堙而窺宋城,宋華元亦乘堙而出見之。司馬子反曰:“子之國何如?”華元曰:“憊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司馬子反曰:“嘻!甚矣憊!雖然,吾聞之也,圍者柑馬而秣之,使肥者應客,是何子之情也。”華元曰:“吾聞之,君子見人之厄則矜之,小人見人之厄則幸之。吾見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於子也。”司馬子反曰:“諾,勉之矣!吾軍亦有七日之糧爾,盡此不勝,將去而歸爾。”揖而去之,反於莊王。莊王曰:“何如?”司馬子反曰:“憊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莊王曰:“嘻!甚矣憊!雖然,吾今取此然後而歸爾。”司馬子反曰:“不可。臣已告之矣,軍有七日之糧爾。”莊王怒曰:“吾使子往視之,子曷為告之?”司馬子反曰:“以區區之宋,猶有不欺人之臣,可以楚而無乎?是以告之也。”莊王曰:“諾。舍而止。雖然,吾猶取此然後歸爾。”司馬子反曰:“然則君請處於此,臣請歸爾。”莊王曰:“子去我而歸,吾孰與處於此?吾亦從子而歸爾。”引師而去之,故君子大其平乎已也。此皆大夫也,其稱人何?貶。曷為貶?平者在下也。

賞析

《春秋》經文中,宣公十五年(前594)夏五月記錄了“宋人及楚人平”這一曆史事件,《左傳》詳細記述了這件事的來龍去脈:楚莊王討伐宋國,宋國派人向晉國求救,晉國沒有發兵前往救援。楚國包圍宋城後久攻不下,便在宋城周圍修建營房,分兵屯田,顯示出要打持久戰的決心,其真實目的在於迫使宋投降。宋國派華元乘夜潛入楚國的軍營,向楚軍的主將子反說明宋城內“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的困難情況,但是寧可亡國,也不會向楚國投降,如果楚國的軍隊向後撤退三十裏,則可以聽從楚國的吩咐。在這種情況下子反害怕了,於是與宋國結盟,之後退兵三十裏,宋和楚媾和。

《左傳》的敘事重在記事,而很少發表議論。《公羊傳》的寫法與《左傳》不同。文章一開始就提出問題:別國媾和,《春秋》上不記載,這次媾和為什麼記載?作者給出的答案是:“大其平乎已也。”意思是為了讚揚這次媾和。接下來又問:為什麼讚揚這次媾和呢?作者開始敘述這次媾和值得讚揚之處,那就是“信義”。為了突出讚揚這個主題,作者敘述的方法和重點都與《左傳》不同。它一開始就敘述楚軍圍宋已隻有七日之糧,糧盡而不勝就要退兵,突出了形勢的嚴峻性。莊王派主將子反登城外土丘窺視城內虛實,宋臣華元也出城來土丘見子反。子反問華元宋城內的情況,華元據實告之,於是子反也把楚軍的實情告訴華元。當子反把這一情況告訴楚莊王時,楚莊王斥責他不該向宋國的人透露本軍的實情,子反卻認為,小小的宋國,都有不說謊的臣子,難道楚國就沒有嗎?通過子反之口,作者間接地表明了自己對於“信義”的態度。楚莊王還要等待攻破宋國的城池,子反卻堅持撤兵回去,結果引軍回國。這裏敘述的事實比《左傳》簡略,也有細節出入和側重點不同,但對“信義”的主題思想卻加大了力度來推崇,呈現出濃重的說教意味。

在強調了信義之後,作者又在文章的末尾提出了新的問題:參與媾和的兩個人都是大夫,為什麼《春秋》經文裏卻隻記載了“宋人及楚人”?為什麼稱“人”而不說他們的官職呢?作者給出的答案是:這是貶義,因為這是在下位的人媾和。之所以這樣來評價,是因為按照禮製,像媾和這樣的大事,應該由國君做出決定和定盟約的。如果用現代的眼光來看,這個觀點是迂腐的。至於交戰雙方這樣互相交換真實情報,對於殘酷的戰爭來說,就顯得更加迂腐了。

在魯僖公二十二年(前638)的楚宋泓水之戰中,《公羊傳》的作者再次顯示出了對於“信義”的推崇。當時戰幕剛揭開,楚軍正在渡河,宋軍的將士們請求出擊,宋襄公卻以君子不乘人之危的理由拒絕了。楚軍渡過河尚未布成陣,將士們再次請求出擊,宋襄公又以“君子不鼓不成列”的理由拒絕。等楚軍布完陣,宋軍才出擊,結果被打得大敗而歸,宋襄公本人也中箭受傷。《左傳》在記述這件事的時候,批評宋襄公不懂戰爭,而在《公羊傳》中,作者卻讚揚宋襄公“臨大事而不忘大禮”,“雖文王之戰亦不過此也”。這未免與宋襄公同樣迂腐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