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心是什麼?就是在平常生活中幹平常的事,不論大事、小事,在大道中都為平常事。你幹你的,幹了千萬別認為這是道。你不認為這是道,你就合於道。這恰恰就是道。怎樣使我們的用心、起心動念回歸到這個路上來?別自以為是,別熱血沸騰,就是要回歸於平常,回歸於“恬惔寂漠”的這種心,“以恬養知”,“以知養恬”,“知與恬交相養”這麼一種狀態。就是放下,無所事事,無所是非,沒有那麼多荒唐念頭,當做什麼就做什麼。你在剛開始做事情的時候會多些判斷,但熟悉了以後,就不會再玩這些判斷了,當即而行就可也。
黃老何幹芻狗意,相吹鼓蕩亦歸虛。
享受自我的圓滿和欠缺
1988年賈題韜老先生在四川講《壇經》,當時有位前國民黨軍統的成都站站長徐伯威來聽講,解放時他被送進監獄,1979年才被放出來。他曾與王雲舍先生、海燈法師都拜過把子,民國時江湖上拜把子是常事。在賈老講《壇經》的會下,他與南懷瑾的師弟楊光岱先生聊天。他說,楊老師,我這個人修為雖還沒有到家,但還是有進步。舉個例子,有一天我去吃麵,80多歲了,牙不好,我就跟大排檔的師傅說,“我這碗麵下軟一點,我牙不好。”結果端上來的麵是硬的,我吃不動,就發脾氣,批評營業員:“我給你說了的,要軟點,這樣我怎麼吃得動?”我剛一發火,馬上就反省,“哎呀,我又發脾氣了。”“楊老師,你看,我現在有覺照力了。”楊光岱先生馬上就批評他,“你脾氣發就發了,發脾氣又沒有錯,你的這個覺照都是多餘的。”他又錯了。所以說,大丈夫當怒則怒,當喜則喜,喜怒不由心,還反省什麼?當然,小孩子、青年人,是需要調整這些情緒的。但學了佛以後,就要明白這個道理,我就是這樣的,幹事就這樣,管他的,幹就幹了,別計較吉凶禍福,也別計較是是非非。計較就是自己拿起腳鐐手銬把自己套住、拴住,多麻煩。“心不住是”,幹事幹了就了,管它好事壞事,別去計較,這就逍遙自在了。
“故曰,正己而已矣。樂全之謂得誌。”什麼叫“正己”?就是把自己放端正。別去打妄想,別去折騰自己。人的一輩子,就是不斷折騰自己的過程,這樣折騰那樣折騰,這樣是那樣非的。“正己”這個“正”不管是作動詞還是形容詞,兩方麵都可以用。作動詞,就在“因”位上;作形容詞,就在“果”位上。作動詞,我不正,要把自己矯正,是在因位上;作形容詞,是在果位上,不論怎麼搞我都是正的,沒有邪,多爽,逍遙自在的。《大學》裏的“正心誠意”也應這樣來感覺。
“樂全之謂得誌”,首先,要明白什麼是“得誌”?這裏的“得誌”是對道而言的,境界就很高。好道之人、修道之人、樂道之人,怎樣在道上“得誌”?《莊子》裏說“樂全”,這個就非常高。我們剛才說了“周遍鹹”,“全”是無所不在、無所不包、無所不容。我們的自性、我們的本分就是無所不包、無所不在、無所不容的這麼一個東西。我們要快樂地享受。我經常說,要享受我們的生命,享受我們的精神,享受我們的生活。無論是麻煩也好,不麻煩也好;順也好,逆也好,我們都要立足於享受它。煩惱也是一種享受。有時候心裏酸溜溜的,很舒服;孤獨也是一種享受;瘋狂以後的煩惱、痛苦,品嚐起來也是有滋有味的。幸福品嚐起來有滋味,痛苦品嚐起來也很有滋味,人生一輩子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哪有處處都春風得意的。所以,大家要善於享受啊,當你覺得自己很欠缺的時候,也可以享受這種欠缺;當你圓滿的時候,要享受這種圓滿。不要等到想享受卻又享受不了的時候,就錯過了。
我們既有優點也有缺點,既有善的一麵也有不善的一麵,既有春風得意的時候,也有敗走麥城的時候,但都要建立在欣賞、享受上,建立在一種品味上,樂在其中。“周遍鹹”,是無盡無礙的,並不是隻有極樂世界沒有地獄,如果那樣就片麵了。既然佛法無邊,法性充滿了大千世界,那麼就應該包容這一切一切。麵對這一切都要樂在其中。如果你能夠樂在其中,你就沒有障礙沒有煩惱了。順境之中很舒服,逆境之中也很舒服;得意舒服,失意也舒服。多好啊。這個就叫享受“樂全”,就叫自由、自在、逍遙。道人“得誌”,得什麼?就是得這個嘛。品嚐了這個意境、這個意味,你還怕什麼呢?還要到昆侖山去學道去求道,還要找一個活佛給你灌頂?這就是大圓滿,而且是一點不漏的大圓滿。所以,我們一定要破除迷信,不要以為大圓滿得有三明六通。我很笨、我很糟糕,也是大圓滿的一部分。所以要知道這個,知道大圓滿的真實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