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識傷德,小行傷道
“道固不小行,德固不小識。小識傷德,小行傷道。”什麼叫“小行”?大家知道禪宗裏有一句話:“大象不行於兔徑。”大象走過的路不得了,在森林裏都要開出一條道來,兔子、牛羊的道是不能和大象相比的。大人之道,大人所行經的路和小人的路線是不一樣的,他的心胸、他的所作所為、他的氣度、他的天地和小人不一樣。大道運行的路徑也不一樣。所以,“道固不小行”,它不會具體地、片麵地表現出來,哪怕是在儒家所推崇的仁義禮智信上表現出來。道是無處不在的,哪裏沒有道啊?我們在門縫裏看人,會把人看扁;同樣的,在門縫裏看道,也會把道看扁。所以運用我們的知識、我們的智慧來看道,實際上也把道看扁、看小了。為什麼?因為“道固不小行”,它不會在片麵之中,當然,任何片麵也是道的一部分,我們所接觸的永遠都是一部分。所以《道德經》說“道可道,非常道”。道,包含了“可道”、“不可道”、“常道”,還有“非常道”。“可道”的東西僅僅是“道”的一點點,而且是“常道”的一點點。你怎樣去感覺完整的大道呢?那就要截斷眾流、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你才能夠體會到完整的“不可道”的道。完整的道是什麼?說穿了,就是“不可道”,就是“無”,就是“空”,但是空又不空,空裏麵又有“有”,所以,“有是空,空是有”,大家慢慢去感覺。但千萬別在念頭上去感覺,也別在概念上去感覺,那些都是精神的內容,一定要“當體感覺,當下感受”。所以,“道固不小行”。
為什麼“德固不小識”?道,可以說是全真的道,普天之下,充實整個宇宙乾坤。道本有德,落實在我們人身上,就是我們的生命之德、精神之德。用王陽明的話來說,就是“良知良能”。生命之德、精神之德,也是全方位的。但以個人的知識,乃至如今人類的知識來權衡這個“德”,永遠都是片麵化。人的潛力是無窮無盡的,我們的意識所接觸到的永遠都是有限的,所以,對“德”的認識隻會停留在很小的角落,包括我們這一百年。為什麼呢?我們借用《莊子·知北遊》裏的話,道也好,德也好,都是“周遍鹹”的,周遍天下,窮盡宇宙,遍布一切處的。
“鹹”,是普遍性、共同性。每一個人都是一樣的,都離不開“周遍鹹”。自己打坐的時候要有個“周遍鹹”的感覺,與天地萬物一體了,自己的氣息、自己的精神彌漫在宇宙的一切角落,宇宙的一切內容都回歸到我的丹田裏,“芥子納須彌”,涵容一切。這也是華嚴宗的境界。華嚴宗的“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境界就在“周遍含容”裏麵。所以,“道固不小行,德固不小識”,要有這樣的心胸,有這樣的境界。但也要承認我們的認識僅僅是“小識”,達不到對“全德”的認識,要達到對“全德”的認識,就必須通過佛家、道家的指引,開悟見道才行。
“小識傷德,小行傷道。”我們自己有一點點的東西,就自以為精彩,沾沾自喜,得意揚揚,還拿來炫耀,那就傷德了。我在講曹洞宗的《寶鏡三昧》時,講到“夜半正明,天曉不露”,我就說,我們睡著了,意識的閥門、精神的閥門關閉以後,我們的德就與日月同輝,光明無極,這就是“夜半正明”。當我們精神的閥門、意識的閥門一打開,有了眼耳鼻舌身意,那就“天曉不露”了,德就隱了,真如自性就隱了。所以,“小識”就是我們的意識閥門一打開,一自以為是、自以為得,那就“傷德”了。佛法裏說,“開口即錯,動念即乖”、“凡有言說,皆非實義”、“非分別思量所能及”,既然都不是,難道我們就不舉心動念了?就不搞科學研究、不寫論文、不寫策劃書了?不是,在日常生活中該幹什麼就幹什麼,但說起“道”、說起“德”的時候,我們千萬別去畫蛇添足,是什麼樣就什麼樣,肉爛了在鍋裏,它不會離開你半步的。你隻要好好地享受它、消費它,心中竊喜,我生活在大道之中,大道沒有拋棄我就行了。千萬別去鼓搗它,一鼓搗,那就不是了。
所以,要堅信大道、菩提就在我的身體裏,就在我的精神裏,是我的無窮寶藏,我一輩子也消費不盡。就像我的銀行卡裏存了無盡的錢,今天消費一百個億,明天消費一萬個億,都消費不完,消費不盡。對於大道,我們就要有這樣的氣勢、氣派,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敢於擔當。但又要留意“小識傷德,小行傷道”。做點好人好事,給寺院捐點錢,供養了上師,就覺得在行菩薩道了,不是,千萬別有這些念頭。做就做了,千萬別作如是想,你一有這些念頭,做的所有功德就非功德了。所以“小行傷道”,道無處不在,別以為隻有你的所作所為才是道,還是要回歸於平常,平常心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