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1 / 3)

站穩腳跟,荷擔大道

那麼,道要興乎世應該怎麼看?老莊筆下“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肯定不是富裕的社會,肯定是貧窮的社會。我們現在麵對的這些現象,怎麼去判斷?怎樣去取舍?已經擁有財富的,願意到深山老林裏去,與自然打成一片。但他現在與自然打成一片,絕非是山裏的老農那樣過日子了。他們都是揣著美元到山裏去,去消費去清閑的。山裏建別墅,家裏有衛星通訊,有現代化的一切。他們都是有條件那樣過日子的,當然那就是神仙,是神通廣大的神仙。他們可以這樣過日子,但一般的人能行嗎?

正是因為“道無以興乎世,世無以興乎道”,所以“雖聖人不在山林之中,其德隱矣”。聖人不在山林之中,那就在朝堂之上。但就算聖人在朝堂之上,你要宣傳回歸於道,能行嗎?我們現在的社會,全世界的GDP是在作加法,誰去作減法?對地球已容納不下的人口誰在作減法?沒有減法,隻有加法。政府要作加法,銀行要作加法,企業要作加法,白領要作加法。歐洲社會福利負擔不起了,要減一減福利,延長一下退休年齡,馬上引起整個社會的反抗。法國前一陣的大罷工,全國幾乎癱瘓了,就是動了一下福利嘛,也就是社會福利做做減法,百姓就堅決不接受。法國是這樣,希臘是這樣,北歐也是這樣。我們現在從中央到各路諸侯,要在經濟上作減法,能減嗎?誰敢去減?好像一做減法,世界就要崩潰,社會就要崩潰。隻有發展才是硬道理,衰減就是自取滅亡之路。

我經常說,我們現在就是提前把地球這個麵包吃光,哪一年吃光,哪一年就不爭了,到火星上去吧。那個火星比吃光了麵包的地球還要貧窮,更沒法讓人待,不可能待。

所以,聖人雖然處在高堂之上,占據了要津,政治上居於領袖地位,誰聽你說啊?沒有人聽你說的。包括印度的甘地、南非的曼德拉,這些人也可以叫聖人,但他們的聲音還是很弱,他們在民間乃至國際上擁有崇高的威望,但是他們能把他們的那一套東西普及到全世界各個角落嗎?不可能。

“其德隱矣”,前麵已經說得清清楚楚了,“世喪道,道喪世”,“世與道交相喪”,在這種前提下,“道之人何由興乎世,世亦何由興乎道”。這個是絕對的,而且是肯定判斷,用佛教的話來說,這個叫“決定見”。“決定見”是沒法變動的,正是因為這個決定見,佛祖才說娑婆世界叫五濁惡世,是“劫濁”。在漫長的時空之中,幾千年幾萬年乃至億年,娑婆世界還是娑婆世界,都是“道與世交相喪”的這麼一個世界,是煩惱的世界、痛苦的世界。但是,這個世界裏麵也不缺善根,不乏菩提,正好在這裏修道,在這裏煉道,正好在這裏成道。這也是一體的。在陰暗之中有光明,在陰暗之中有智慧,恰恰就是這個“其德隱矣”。“隱”,不是沒有,是有。怎樣在“隱”的狀態之中,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我們要把自己的菩提心、菩提性充實起來,使自己在這麼一種無道的情況下有道。師父帶徒弟,師父傳了你無上真功夫,你一直修行,你也可以成神仙,就看這方麵的緣分,就看在“世與道交相喪”的前提下自己能不能夠站穩腳跟,敢於荷擔大道。在道“隱”的情況下,自己在道上也敢於堅定不移地走下去,那就是另一番風光了。

第三講包含一切才是大圓滿

隱,故不自隱。古之所謂隱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見也,非閉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發也,時命大謬也。當時命而大行乎天下,則反一無跡;不當時命而大窮乎天下,則深根寧極而待;此存身之道也。

古之行身者,不以辯飾知,不以知窮天下,不以知窮德,危然處其所而反其性已,又何為哉!道固不小行,德固不小識。小識傷德,小行傷道。故曰,正己而已矣。樂全之謂得誌。

古之所謂得誌者,非軒冕之謂也,謂其無以益其樂而已矣。今之所謂得誌者,軒冕之謂也。軒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儻來,寄者也。寄之,其來不可圉,其去不可止。故不為軒冕肆誌,不為窮約趨俗,其樂彼與此同,故無憂而已矣。今寄去則不樂,由是觀之,雖樂,未嚐不荒也。故曰,喪己於物,失性於俗者,謂之倒置之民。

什麼是真正的隱士

“隱,故不自隱。”古往今來,不少標榜自己為隱士的,那都是用另一種方式求名。在唐代就譏諷他們走“終南捷徑”,通過“隱”來達到自己在正常途徑之中所不能博得的名譽與地位。因為真正的“隱”不是一個人的一種理念,也不是一種動機,“隱”是自然而然的,功夫高的人才能達到“隱”,功夫不高的人隻能在“隱”字上打妄想,去胡思亂想,在“隱”字上大做文章。所以,“隱”並不是你故意要去隱,或者怎樣算計去隱,或者在外麵打廣告“我隱了,金盆洗手退出江湖”,不是的。嚴格來說,真正的隱士走到你眼前,你都不知道他是隱士,他也不會鼓吹自己是隱士。所以,“大隱隱於朝,中隱隱於市,小隱隱於野”。那些鼓吹的都叫“小隱”,好多都是通過“隱”來撈名撈利。

莊子說得非常中肯——“古之所謂隱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見也,非閉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發也,時命大謬也”。真正的隱士,並不是藏身而不見,把自己隱起來,不讓大家看見;不是刻意地要去隱,不是避嫌而不出,也不是口隱不說話。他也和大家交流,和大家談,但你不知道他是隱士。什麼叫“和其光同其塵”?這就是隱嘛,但你不知道。

“非伏其身而弗見也”,他明明和你在一塊,沒有躲起來,和你聊天、喝茶、喝酒,但你不知道他是隱士。“非閉其言而不出”,他沒有閉嘴巴,他也在發言,和大家溝通、交流,他說的話實際上和大家一樣的,你看不出他說了什麼有道的話。“非藏其知而不發也”,他也不是把他的智慧藏起來,收斂起來不發。